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环球新消息丨袁绍四世三公,但最后难逃厄运,原因在何处?

时间:2023-03-20 09:45:3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为什么实力悬殊千差万别,而且两个人的出身和整个的家庭背景都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其中一个人可以赢得后人的尊重,赢得历史的良好口碑,但另一个人却在没落当中死去。其实深究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因为一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一个人如果换一种颓废,那他能够将自己毕生可能遇到的机会全部浪费和错过。这就是历史上的曹操和袁绍两个人的对比。

袁绍总是在年轻的时候说自己四世三公,而且总是摆出一副非常贤能的姿态,无论是网络天下英雄还是在大小事物上都不顾细谨,非常有气魄。但是在官渡之战这一场战争中,最终败给了曹操,而且一败涂地,难以再恢复自己当年的声望和势力。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一场战役当中的细节来分析一下袁绍在性格上的弱势以及他所错过的机会。

首先就是用人方面,他错过了很多英雄豪杰。虽然在这场战争之前,天下人的眼光都非常抬举袁绍,而且认为这场对垒当中,袁绍一定会取得胜利,但在整个曹操的阵营当中,那些有远见有见识的谋士们都建议曹操一定不能放过机会。因为他们深深的了解,袁绍此人的性格特点必然会招致失败。

因为最为关键的是他太过于自大,而且总是容易轻敌,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就导致一旦有钟勇的谋士想要站出来提出一些建议,这种建议和他本人的思想相违背,而且这些谋士又不懂得阿谀奉承,他们最终会招致袁绍的厌恶,难逃厄运。例如在官渡之战当中的田丰就是一个典型。他说出了很多非常有高见的战略策略和战术方法,不但袁绍没有任何的采纳,而且还把他送入了监狱。

这样的做法不仅仅失去了人心,而且失去了绝佳的战争机会,使得自己阵营当中的谋士,没有人愿意积极主动地提出一些建议,从而让那些喜欢拍马屁的小人在战争中为非作歹。再例如许攸,他本来是袁绍这边阵营当中的非常重要的谋士,而且他亲自提出了很多战略性的意见,他认为乌巢地区的粮食后勤补给问题非常重要,应该严格保护。

但是袁绍又一次拒绝了他的意见,所以许攸本人非常生气,一气之下他逃跑投降到了曹操阵营,然后向曹操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意见,那就是要瞅准机会,将敌人空虚的粮食仓库全部烧毁。果不其然,最终的战争就是按照许攸所预测的方向在发展,后勤补给线一旦被切断,袁绍这边的势力就大大降低。这会严重的影响到士兵的气势。

第2个致命的性格弱点就是袁绍本人总是猜测怀疑他的部下,例如在前线为他征战的张郃,这位带兵的军事将领浴血奋战,一直在前线和敌人进行对峙。但由于在战争后方的指挥部当中,总有一些小人说他的坏话。而且推测这位军事将领很有可能在前线主动投降或者是谋反。而袁绍本人本身就对这样的事情非常忌惮,而且抱着一种非常不信任的态度在对待着他的前线将领。

当张郃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大失所望,因为他本来准备在前线死守保卫援手的部队,而且赢得进攻的机会,但在这样的猜忌之下,他没有办法稳住军心,一心一意的和敌人进行对抗。所以索性之下直接投降。这更成为了官渡之战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几万对几十万想要在硬拼上取得优势或者是成功,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上兵伐谋,曹操就用这样的方式,使得袁绍的阵营从内部自身瓦解,最终没有任何的战斗力,在曹操将自己的实力和所有的重心汇集在一个点上,发动决战,就解决了袁绍这个北方的大麻烦。

这场战争说来有一些戏剧性,但无论如何都体现了整个过程中袁绍的昏庸以及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它的缺陷综合来看主要在于狂妄自大,难以听取手下谋士的建议,而且好面子不愿意别人当面驳斥他。第二就是他总是猜忌前线的军事将领,怀疑自己部下可能某一天会背叛自己。但是试想一旦前线浴血奋战的将领知道后方的君主在猜疑自己的时候,那他们自然失去了斗志,最终还是会倒戈投降。因此无论军事实力多么强大,无论优势多么明显,战争终归是人的战争,不对自己的性格和人性进行好好的梳理,那最终还是会失败。这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