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荀彧为曹操立下大功,为何下场凄凉,十个字道出根本原因

时间:2023-01-10 12:00:5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相关资料图)

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三国时期最强的谋士自然当属诸葛孔明,这位《隆中对》里策定三分天下之计的卧龙先生,几乎是神明一般的存在,然而事实上,《三国演义》由于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对于许多隶属蜀汉阵营的文臣和武将,多由夸张和夸大的描写,因此,以此为模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诸葛亮,早已失去了他历史上真正的样貌。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那么谁才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谋士呢?曹操麾下的第一谋主荀彧当之无愧。

荀彧字文若,然而名字这位听起来与"文弱"同音的谋士,却绝非人们印象当中的文弱书生。据《三国志?荀彧传》介绍,在曹操进攻徐州之时,因为张邈、陈宫等人的背叛,正坐镇兖州的荀彧就成了当时力挽狂澜的定海神针。更令人称道的,则是荀彧的另一表现。在这期间,豫州刺史曾携数万大军兵临城下,邀请荀彧一见,这自是试探其底气和气量。而荀彧这位一直以谋士身份居于曹操麾下的谋臣,竟不顾手下劝说,只身下城与立场暧昧的郭贡等人见面。事实上,正是他的这一行为,震慑了叛乱诸将,以至于后者最终选择班师回程。

若他的这一表现只能说明其胆识,那么他之后定计迎汉帝入许昌则可以说是为曹操曹魏政权赢得了宝贵的士林支持,当时曹操曾经十分犹疑,是否要听从属下的意见,尊奉依然失势的汉献帝。"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荀彧对曹操的劝说,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几乎占据了整个荀彧志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足见陈寿对于荀彧这项事迹的重视。

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位谋士最终却在中年郁郁而终呢?这其实也和荀彧本身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曹操在当世人眼中"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然而在其一生中,并未真正称帝。有人据此为曹操洗白,然而事实上,建安十七年,董昭等大臣就曾经密谋要上书献帝,为曹操加封国公,并进九锡礼,然而此举最终被荀彧制止(见《三国志?董昭传》)在古代九锡之礼实则为臣属篡位之必备手段和信号,一旦有臣属加封此古礼,也就意味着原先的政治格局将再起波澜。然而这一切却被荀彧连打带消的制止了。

"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这是当时荀彧用来制止曹操受九锡之礼时的劝告,他警告曹操,一旦其受九锡,那么原本忠于汉室的大臣必然会站出来反对。此句图穷匕见,直指曹操要害,《三国志?荀彧传》载,当荀彧做出这番表态后,"太祖由是心不能平"。而这也成了曹操和荀彧两人之间不可弥合的矛盾来源,对于曹操来说,献帝不过是其掌控下的一面旗帜,用以封堵世人的悠悠众口,即使尊其为君,也不过一木偶神像,立于殿堂之上罢了。

然而,令曹操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第一谋臣却真的笃信了自己原先的豪言壮语,道不同不相与谋,在这之后,荀彧几乎淡出了曹操的核心权利圈子。即使是之后征伐孙权这样的大事,后者也多以劳军之事令其滞留。这个曾经参与了曹操几乎所有重达决策的谋士,最终因言获忌,忧郁而死。

在迎奉汉献帝之后,曹操最大的疑虑就是若有汉献帝在朝,自己手下将士究竟会效忠于何人,正是荀彧劝他打消了这一念头,然而也正是荀彧,成了他心中最大的"变节者"。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本来用于形容徐庶的一句歇后语,在这里却成为了荀彧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 天下归心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