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短讯!面对着如此多的人口,朱元璋如何解决户口问题?方法很独特

时间:2023-01-10 11:06:0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赋役与人口,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想要征收赋役,就要控制人口;控制人口,可以更好地征收赋役,因此二者都需要做好。

刚刚建立的明朝面临的是元末农民起义留下来的烂摊子,虽然朱元璋比较注重搜集户口版籍,在战时也从未放松过对此的搜集。但是还是有大批户籍随着战火散乱。朱元璋也因此采用了一批批较为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赋役与户籍问题。这其中伴随着朱元璋早年的理想到需要应对的现实问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讲解。


(资料图片)

一、朱元璋的理想主义--均工夫

洪武元年,朱元璋办法了名叫"均工夫"的役民办法。均工夫是这样规定的:

"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补足,名曰均工夫。……田多丁少者以佃人充夫,而田主出米一石资其用。非佃人而计亩出夫者,亩资米二升五合。"

均工夫跟我们以往所理解的徭役制度不太一样,因为均工夫所征徭役不是按照一家一户的人口计算,而是根据这家的田亩数计算。

这种计算方式带有一种平均主义的感觉,就是看家中的财力几何,田越多的人就越要多出力,倘若人丁不足,就要用相应的米来补足或者是用佃户来补足……然而看似合理,实际上却不太合理,对于普通人来说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因此这只是朱元璋早期的一种带有理想主义的做法。

均工夫仅仅是在江南地区使用过,人民也都是到南京去服徭役,其他地方并未实行。为均工夫而编订的图册也十分简陋,仅仅限于部分地区如"应天十八府州、江西九江、饶州、南康三府",并未覆盖全国,作为一种不成熟的制度,均工夫此法也没有长久实行下去。因此均工夫仅仅是带有朱元璋个人理想的一种试验性产物。

朱元璋的长相其实还真是众说纷纭

二、户帖制度

洪武三年,明政府推出了"户帖制度"。规定:

"各书户之乡贯、丁口、名、岁,以字号编为勘合,用半印钤记,男女田宅牛畜备载。"

明初户帖制度最早是宁国知府陈灌在当地实行,然后朱元璋将其推向全国。明政府为了尽可能保证户帖制度的推行,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措施以推动户帖制度的实行,下令:

"有司各户比对,不合者遣戍,隐匿者斩。"

当时朱元璋命令严查户口,有不合户帖记录的就要发配戍守边疆,有隐匿不报的人就斩杀掉,可见朱元璋对于户帖制度的看重。

通过户帖制度,每个地方的人口、田亩、宅地、牲畜等都得到了清查,对于日后明政府征收赋税徭役有着重要作用。

户帖

三、黄册制度

黄册制度是在户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因为户帖制度稍微有一些欠缺,因此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制度相对来说更加详细严密。

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记录了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且按照人们的职业规定人户的籍属,主要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三大类。这三大类籍属固定好之后就代代相传,不允许随意更改替换。当时有规定:

"凡军民医匠诸色人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这三类籍属中,民籍除了一般服徭役之人外,还有儒、医、阴阳等户;军籍除了服兵役之人外,还包括校尉、力士、弓、铺兵等;匠籍除了自己要干的本职外,还要向政府承担工匠差役以及裁缝、造船等。

黄册一般是十年一造,要分别造四份,一份上交给户部,一份给布政司、一份给当地府、一份给当地县,作为备份之用。因为送给户部的册面是黄色的,所以叫做黄册。当时的编造程序根据规定是这样的:

七、总结

从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明代的赋役制度和户籍制度并非是一朝确立的,而是经历了朱元璋的理想化建构到迎合现实需要的转变,其中也不缺少对于前人的模仿与创新,最终确立起了这一整套户籍与赋役制度。

不得不说,明朝的赋役制度往往比其他朝代要更加细致周密,是比较详细的户籍和赋役管理制度。个人推测跟朱元璋一步步从基层走起熟悉基层情况也是分不开关系的。

但是说实话,这套制度如此周密也是为了巩固统治。通过这一整套制度的确立,人民就被牢牢地束缚在了土地之上,无法任意流通,从而实现了控制与剥削功能。

参考文献:《明太祖实录》,《明史》,《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明会典》,《吴晗谈明史》,《中国经济史》等

"其法各给户帖,备开籍贯丁产,有司岁加稽察,十年一造,造比审图,皆据户帖现额添减开除。"

另外,因为户口的统计涉及到赋役的征收情况,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因此当时规定发给每户每家的黄册必须由本人填写,如果本户没有能力填写,那么就要上报请人代写,不许随意找他人代办。倘若发现有代写或者隐瞒的情况,对此的惩罚是非常严重的。如洪武二十四年颁发了一条规定:

"若官吏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收过割,一概影射减除粮额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

从这条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政府对于黄册制度是非常重视的,对于造假容忍度极低,稍有造假行为就是处死。

也正是因为如此,明代的黄册造得比较完善,明代对于户口的控制也十分严厉。

黄册库一角

四、里甲制度

与黄册制度同时间产生的便是里甲制度了,里甲制度也是伴随着黄册的编订而逐步推行的。明政府在编订黄册是规定:

"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每里编为一册,册之首总为一图。"

在同一里甲中的居民要互相了解对方的丁口职业,并且互相作保,从而在一个里甲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集体。

其实还有一种人是不被列为一百一十户之中,在黄册之中也被放在最后,这一部分人当时被称为"畸零",主要是鳏寡孤独,不能承担徭役的人。

明政府实行里甲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人民,统计人口,征收赋役。通过里甲制度,所有人都是编制在了一个个里甲之中,然后被编制在里甲之中的人的具体情况又被记录在黄册之中,然后政府就可以通过黄册中所记载的情况,在通过里甲制度来征收赋役,形成了一整套自下而上的征收体系。

另外,里甲还是明代最为基层的社会组织。里长的职责十分广泛:

"凡其一里之中,一年之内,所有追征钱粮,勾摄公事,与夫祭祀鬼神,接应宾旅,官府有所征求,民间有所争斗,皆在见役者所司。"

另外,里长还要负责督促一里中的生产劳动,

"凡里长部内,已入籍纳粮当差,田地无故荒芜,及应课种桑麻之类而不种者,里长皆罚"

由此可见,里长的职责是非常多的,里长本人的权力也是非常大的。

城市一角

五、鱼鳞图册

户帖制度、黄册制度、里甲制度在我们看来已经是非常完备了。但是当时仍有很多人设法隐瞒自己的土地亩数,如当时

"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往往以田产诡托亲邻田仆,谓之铁脚诡寄。久之相沿成风,乡里欺州县,州县欺府,奸弊百出,谓之通天诡寄。"

您看看,这都是"通天"了。以朱元璋的性格,面对着这种偷鸡摸狗、鬼鬼祟祟的行为自然是零容忍。因此朱元璋奖励民众举报,并且说谁举报,就将本田赠与,永为己业。但是此方法的效果并不明显,全国范围内的诡寄之风依然是非常兴盛。

因此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年开始了丈量土地,以一个粮区为单位,记载每块田地的亩数、肥沃程度、田主姓名等,并且将其绘制成图,编在一册之中。因为画出来的田亩形状酷似鱼鳞,因此也被称为《鱼鳞图册》。

关键词: 黄册制度 鱼鳞图册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