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此人原是袁绍手下大将,却选择投靠曹操,被于禁夺了兵权

时间:2023-01-10 12:05:0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片)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发生在关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徐晃、朱灵、马超和曹操。原文如下:

却说曹操料马超可以计破,乃密令徐晃、朱灵尽渡河西结营,前后夹攻。一日,操于城上见马超引数百骑,直临寨前,往来如飞。操观良久,掷兜鍪于地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夏侯渊听了,心中气忿,厉声曰:"吾宁死于此地,誓灭马贼!"遂引本部千余人,大开寨门,直赶去。操急止不住,恐其有失,慌自上马前来接应。马超见曹兵至,乃将前军作后队,后队作先锋,一字儿摆开。夏侯渊到,马超接往厮杀。超于乱军中遥见曹操,就撇了夏侯渊,直取曹操。操大惊,拨马而走。曹兵大乱。

正追之际,忽报操有一军,已在河西下了营寨,超大惊,无心追赶,急收军回寨,与韩遂商议,言:"操兵乘虚已渡河西,吾军前后受敌,如之奈何?"部将李堪曰:"不如割地请和,两家且各罢兵,捱过冬天,到春暖别作计议。"韩遂曰:"李堪之言最善,可从之。"超犹豫未决。杨秋、侯选皆劝求和,于是韩遂遣杨秋为使,直往操寨下书,言割地请和之事。操曰:"汝且回寨,吾来日使人回报。"杨秋辞去。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与马超在关中一带展开激战,曹操令徐晃和朱灵在黄河以西扎营,准备前后夹击马超。战斗打响之后,夏侯渊率部进攻马超,却遭遇失利。曹操见状,亲自出马接应,却遭到马超的猛烈抵抗,曹操大惊,打算迅速逃离战场,马超在后紧追不舍。幸亏此时马超得到曹军在黄河西岸扎营的消息,担心有失,也撤军而回。此后,马超与韩遂经过商议,决定向曹操求和。曹操则采纳了贾诩的建议,暂时休战,之后用反间计离间马超和韩遂二人,最终取得了关中之战的最后胜利。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犹豫未决", 意为拿不定主意,下不了决心。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赵世家》中的"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小说中提到的曹操与马超之间的激战及贾诩提出反间计的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武帝纪》载:"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公乃多设疑兵,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夜,分兵结营于渭南。贼夜攻营,伏兵击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三国志·贾诩传》亦称:"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

小说中提到的曹操派遣大将徐晃在黄河西岸扎营之事,也符合历史的原貌。据《三国志·徐晃传》载,关中之战爆发后,徐晃曾向曹操提出:"公盛兵于此,而贼不复别守蒲阪,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为军先置,以截其里,贼可擒也。"这个建议也得到了曹操的采纳。徐晃的这一招令马超非常恐慌,马超随即派梁兴率领五千人马发动进攻,但被徐晃击退,此战也奠定了曹操获得关中之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曹军另外一员大将朱灵,也是汉末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据《三国志》载,朱灵原本是袁绍的部下,曾经为袁绍稳定冀州局势立下过汗马功劳。曹操东征徐州之际,朱灵奉袁绍之命协助曹操作战,但在战斗结束后,朱灵却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三国志·徐晃传》载:"绍所遣诸将各罢归,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从此,朱灵正式成为曹操集团中的一员。在随后的十余年间,朱灵先后参与了官渡之战、关中之战及汉中之战,屡立战功,被曹操晋升为都督一职。

不过,在长达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朱灵也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陷。由于对部下管理不善,朱灵军中不时出现部下哗变、投敌的恶性事件,令曹操非常恼火。《三国志·于禁传》载,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终于下定决心夺去朱灵的兵权。于是,他派遣于禁接管了朱灵的军队。从此,朱灵被架空,再无参战记录。一代名将就这样告别了战场。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关键词: 关中之战 犹豫未决 三国演义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