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韩信衣锦还乡后,厚报胯下之辱,却辱骂活命之恩,难怪不得善终

时间:2023-09-08 20:14:1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韩信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核心要义是:韩信,是一个人才,难得的人才。

但为什么大娘却得了千金,亭长只得了百钱(对一个亭长来说,"百钱"就是十足的侮辱),还要被骂讽刺为"小人"呢?要说给韩信断供,两个人都同样断了供啊!难懂。


(资料图)

更让人不懂的,本来是仇人,要杀之而后快的,却称赞人家是"壮士",还提拔人家当一个中等的军官!要知道,大部分的军官的职位都是拿性命换来的。这个杀猪佬却靠侮辱楚王、让韩信钻了自己的裤裆而被提拔,走的是什么狗屎运?

正是韩信做人的毫无章法和原则,以德报怨,以怨报德,恩怨不分,处理错乱,才导致了他的不得善终。

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

但是,韩信最终又是失败的,他没有笑到最后,而是被夷灭三族,实足是一个悲剧。

每一个悲剧的背后,都必有自身的原因,不要只怪别人!

从韩信对待自己的恩人和仇人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成败的端倪。

韩信解了汉王刘邦的固陵之围后,与刘邦在垓下会师,消灭了强大的项羽。之后,刘邦袭击并吞并了已被封为齐王的韩信的军队,改封韩信为楚王,将他迁徙到了他的故乡。

而失去了骨干力量的韩信却志得意满,带着一种满满的衣锦还乡的感觉。于是,有恩的报恩,有仇的报仇。

但他对待恩仇的方式,与常人不同。

韩信骑马像

《史记》的《淮阴侯列传》记载: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当年给他饭吃的那个漂洗棉絮的大娘,韩信赏赐了她千两黄金。

南昌的那个给他饭吃的亭长,韩信赏了几百钱,说:"你,就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

韩信的威武之姿

然后,召见了侮辱自己,让自己从胯下爬过去的那个人,让他担任楚国的中尉,还称赞说:"这位同志,是一位壮士啊,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杀他没有名气,忍住一时,我才达到了今天的地位!"功成名就的样子溢于言表。

都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韩信的这种报法,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这家伙的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

对自己恩情最深的,回报却最薄;侮辱自己最惨的,回报却最厚!这是什么操作?

江湖恩怨本快意

这样的待遇,比前面两个有活命之恩的恩人的待遇还要高(古代军官嘛,杀杀人,抢抢钱,都是小意思啦),这是什么逻辑啊?

韩信的形象

这样的人,谁敢相信他?

这不是活该吗?

淮阴侯韩信

我们看韩信在《史记》中的"闪亮"登场: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

韩信在没有发达的时候,穷得连饭都没得吃,大家都讨厌他。曾经多次到南昌亭长家里去混饭吃,一吃就是好几个月。

而那位漂洗棉絮的老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给他饭吃,给了几十天。

韩信的影视形象

那个杀猪的少年,不但不给韩信饭吃,还当众羞辱他,逼得韩信从他的胯下爬过,全市的人都笑话他,弄得韩信的声誉很狼狈。

按时间,也是亭长时间长啊,亭长按月算,大娘按天算;按质量,也是亭长饭菜好啊,亭长大小也是个官,刘邦就是从亭长发家的,而大娘就是个农妇,端来的饭菜哪比得上家里的伙食呢?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