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所谓“刑不上大夫”,为何明朝统治者有意为之?

时间:2023-08-15 16:16:1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记》

在古代,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治国思想,统治者注重礼法约束百官,同时也会遵循礼法规定对某些人开辟"特权",一句"刑不上大夫"也许就为犯法的士大夫留些"脸面",使其不受刑罚的羞辱,即"士可杀,不可侮",就应该让他们自裁、自缢死去,免得受到羞辱。


(资料图)

受刑之人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自裁与受辱之间,肯定会选择受辱,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但古人注重名声往往高于生命,他们宁愿选择自裁也不选择大庭广众之下受辱。

随着朝代的更迭,"刑不上大夫"逐渐被用做激励大臣们的廉耻之心。尊重士大夫、以礼相待,大臣也会忠心报国,君臣恩礼两相尽。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待士大夫一直延续这样不成文的规定,但到了明朝,朱元璋开始违背"礼法",在朝堂之上直接鞭笞或者廷杖大臣,终其明代一朝也都不没有遵循"刑不上大夫"的原则。

廷杖大臣

朱元璋画像

古代公卿犯罪,盘水加剑,皇帝宁可让其自杀谢罪,也不会侮辱他的人格,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大臣们的尊严。--刘伯温

明初,朱元璋也是按照刘伯温建议来礼遇大臣的,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他有改变当初的对待士大夫的策略,而选择既杀又侮辱的方式呢?

洪武初年,工部尚书王肃犯罪,应该被笞刑(用鞭子打),朱元璋认为有辱士大夫人格,选择用罚俸抵罪的方式惩罚王肃,从此以后凡是被别人牵连而受到处分的大臣,允许用俸禄赎罪。朱元璋礼遇大臣方式了持续九年,在洪武九年,一份冗长的奏折打破了朱元璋对待大臣的方式。

古代奏折

洪武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书朱元璋,据记载这份奏折有一万多字,按理说这么长的奏折应该是上奏很重要的大事情了,但是当朱元璋读到六千三百多字的时候,该奏折还未切入主题(可见古代儒生废话真多)。本来朱元璋时间就很宝贵,外加朱元璋读书少、理解能力差点,茹太素还用这么冗长的奏折来汇报工作,朱元璋恼火,命人将茹太素当庭痛打一顿。据记载,事后朱元璋说,茹太素要反映的事情,用五百字就能表达清楚,用这么多字,让他不知所云。

关于上面这件事情,《明史·茹太素传》的记载也是差不多内容,只是《明史》中认为茹太素虽然奏折冗长,但不是朱元璋惩罚的他的主要原因,而是他在奏折中谴责朱元璋滥杀无辜,所以才招致朱元璋痛批后又被廷杖。

不论朱元璋惩罚茹太素出于什么目的,单纯就这件事而言,朱元璋有意使用廷杖恶意侮辱茹太素。朱元璋违反之初采用的礼遇大臣的方式,转而采取侮辱大臣方式,既然有了第一次,第二次也会相继到来。

开国猛将朱亮祖因收受贿赂被弹劾,朱元璋下令将他与其子朱暹压到大殿之上,愤怒的朱元璋夺过侍卫手中的鞭子,对朱亮祖一阵猛抽。侍卫们见皇帝都动手了,岂能手下留情。就这样,堂堂的开国功臣居然被鞭子活活抽死。另有工部尚书薛祥因其亲属犯罪,朱元璋以包庇罪名,将其在大殿之上杖毙。朱元璋这种廷杖等刑罚不但违背了古训"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更侮辱了犯罪之官员。

据记载,洪武后期,由于朱元璋的残暴,京城每天上朝的官员都人心惶惶,上朝之前与家人做好诀别,万一在朝堂之上惹怒皇帝,随时就用可能被杖毙。等到晚上下朝,家人门口迎接,平安无事的官员与家人又庆幸活过一天。

朱元璋这样的做法为子孙后代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他的后世子孙"遵循祖训",常常用廷杖的方式加在大臣身上,出现了士可杀也可辱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明朝历代皇帝中,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廷杖大臣的记录,即便是在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也有他廷杖大臣的记录。

跪拜的大臣

廷杖这种侮辱大臣人格的刑法在明朝中后期泛滥成灾,甚至还出现过几次严重的大臣伤亡事件。正德十四年,明武宗朱厚照想要下江南巡游,因南方受灾,民不聊生,大学士杨廷上疏谏阻皇帝南巡。朱厚照不采纳杨廷建议,于是科道官以死上书谏阻,皇帝大怒,将146名上书官员拖到午门廷杖,当场就打死11人。朱厚照的做法可谓前无古人,但是他的后世子孙却也有不甘示弱之人。

朱厚照剧照

嘉靖三年。明世宗朱厚熜因"大礼议"事件动怒,一次性打了134人的屁股,当场打死16人。朱元璋后世子孙在廷杖方面想必与朱元璋有过而无不及,将棍子狠狠打在大臣的屁股上,伤疤却留在他们精神上,因此"刑不上大夫"的古训在明朝也烟消云烟,却换来明朝大臣更加愤怒的反抗,上演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明朝言官传奇。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