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李鸿章已经密谋接管朝廷,为什么他去世后,慈禧还流泪痛惜

时间:2023-08-04 11:11:4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实际上,在去世之前,李鸿章已经不听慈禧的诏令。


(资料图)

在八国联军入侵之前,李鸿章已经和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签订"东南互保"协议。拒绝执行朝廷联手义和团,对抗列强的诏令。李鸿章甚至直接回复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而且当时张之洞等人还密谋一旦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遭遇不测,大家都奉李鸿章为大总统,接管国家。

可以说,在王朝社会,这完全是一件"谋大逆"的事情。朝廷处理这样的事情,一般都是凌迟处死,诛灭九族。可是为何李鸿章与别人密谋了这件事,最终他不但没有受到处罚,慈禧太后在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的时候,还流泪了呢?慈禧当时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流泪的呢?

李鸿章是在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后去世的。当时他大口大口地吐黑血,医学诊断是胃血管破裂。时人认为,李鸿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本身身体就很虚弱,同时心理压力太大造成的。

当时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和光绪逃到西安,慈禧一封接一封诏书命令李鸿章赶紧进京,和列强议和。李鸿章以重病为由不去,朋友以及身边的人也劝他,让他不要去,否则又会成为"替死鬼"。但是慈禧持续不断地给他下令,李鸿章没有办法,终于启程了。

在进京过程中,李鸿章磨磨蹭蹭拖时间。不过,他最终依然还是到了北京。列强在讲条件的时候,要价十亿白银。李鸿章躺在病床上不答应。最终,列强害怕李鸿章提前去世,把价格降到4亿5千万两。这个数字,恰好是当时清朝人口的数字,也就是说,一人给一两。显然,这对当时的清朝来说,是莫大的侮辱。不过,最终李鸿章接受了这种侮辱,同意签字。

随后,李鸿章就去世了。

慈禧在西安听到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后,大哭着赞扬李鸿章"再造玄黄",并感叹说:"大局未定,尚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本来李鸿章已经"露出了反骨",为何慈禧还会对他做出这么高的评价呢?

一、没有了"替死鬼"。

晚清的所有条约,几乎都是李鸿章和列强签订的。李鸿章和列强签订的所有条约,几乎都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因此也遭到了时人及后人的唾骂,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过,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审视那一段历史,我们已经明白,签订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要负一定的责任,但关键问题不在李鸿章身上。关键问题其实在慈禧身上。一是慈禧害怕和洋人打仗,二是慈禧害怕失去权力,三是慈禧拒绝改革,四是慈禧思想顽固,五是慈禧贪图享乐。总之,慈禧才是造成晚清时期,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如果在中英战争的时候,慈禧就坚决抵抗,接着迅速反应启动变革,同时放手让光绪等人实施变革,局势绝对不会出现被列强们任意欺凌的局面。

但是每次战争失败后,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以后,大家骂得最多的,却是李鸿章。我们不是说李鸿章没有责任,他作为朝中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他当然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是,最主要的责任却是慈禧。也就是说,李鸿章实际上成了慈禧的一个"替死鬼"。李鸿章去世了,慈禧就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替死鬼"了。因此,她才会流泪。

二、没有了"缓冲剂"。

晚清遭受了非常多的强力冲击。有来自农民起义军的,有来自革命党的,有来自列强的。但是,就算是如此风雨飘摇,最终,清王朝还是没有分崩离析,慈禧太后也还是没有下课。

之所以这样,李鸿章作为一个缓冲剂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李鸿章的思想并不保守,他愿意接受新事物,积极开展洋务运动,也支持维新变法。但同时他也不激进,对于太平天国、义和团、革命党这种让中国激进变革的行为,李鸿章是不支持的。

在列强和清朝的战争中,李鸿章总是坚持议和的立场,而不是坚决抗战的立场。这种议和的立场,让他成为清朝和慈禧太后覆灭的缓冲剂。由于他的存在,尖锐的矛盾,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消解缓冲。垂死的清朝和慈禧,又苟延残喘地活了过来。

慈禧太后感叹的,正是李鸿章能成为她的"缓冲剂"。

三、没有了"醒脑丸"。

李鸿章和一帮督抚签订"东南互保"协议的行为,其实并不算是背叛慈禧,背叛中央。只不过李鸿章比较清醒,他知道依靠义和团,是根本不可能打败列强的,所以他才拒绝慈禧的诏令。而事实也证明,李鸿章是对的。

张之洞等人密谋让他出任大总统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对时局的维护,并非是为了夺位。

后来,当慈禧命令李鸿章进京议和的时候,李鸿章就算不愿意,但是从大局出发,他也去了。由此可见,李鸿章实在是慈禧的"醒脑丸",没有这样的"醒脑丸",慈禧很担心将来她头脑发热,搞出什么不能收场的事情的时候,没人为她善后。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