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清军为什么要装备“抬枪”这种笨重的火器?

时间:2023-06-22 15:49:0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抬枪"一直是清军大量装备的火器,尽管"抬枪"具有笨重,精确度不高等缺点,但是在当时清朝政府财力紧缩,工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抬枪"是清政府最好的选择,能够在清军中得到大量装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抬枪"的历史


(资料图片)

"抬枪"最早出现在明朝,又被称为绝大鸟铳,九头鸟,是一种重型的火绳枪。"抬枪"整枪长度在2米左右,重量在15公斤左右,在使用时,"抬枪"需要两人协同操作,一人在前充当枪架,将枪架在肩上,另外一人瞄准发射,一些更大型的"抬枪"需要的操作人员更多,同时还配备两脚或三脚支架。"抬枪"相对于火炮而言,比较轻便,不需要车载马驮,两个人就可以携带,因此灵活性比较好。

尽管"抬枪"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但是在明军之中并没有得到大量装备。18世纪末,随着清政府越来越腐败,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军的聚集地多在一些山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地形等原因,清军中装备的新式重炮很难发挥其威力,"抬枪"因其灵活性好而被清军装备,并在随后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中被大量使用,甲午战争之后因准确度差才被清政府逐渐放弃。

二、为什么清军大量装备"抬枪"

总的来说,"抬枪"的轻便性是针对于火炮而言的,但是相对于同一时代英国等国所使用的的前装滑膛击发枪等装备相比,不管是在使用性,携带性来说,"抬枪"都要笨重不少,但是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清军装备的都是这种土生土长的火器,这又是为什么呢?要想知道为什么,我们需要分别分析下"抬枪"的优缺点。

"抬枪"的优点

"抬枪"相对于清军装备的兵丁鸟枪而言,由于枪筒比较厚,所以不易炸膛。

"抬枪"相对于火炮而言,比较轻便,只需要两人携带即可。"抬枪"的射程比步枪远,可以达到2000到4000米,威力相对于那时候的步枪而言,也要强大不少,据记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广州曾经有人用"抬枪"向一队英国巡逻兵开枪,一枪下去,当场打死一人,打伤8人。"抬枪"作为中国独有的武器,清政府能够实现本土化制造,当时的江南制造局,湖南机器局,陕西机器局等能够大规模生产这种武器,因此具有制作成本低廉等优点。

"抬枪"的缺点

"抬枪"的轻便性是相对于火炮而言,但是与同一时代英国等国装备的前装滑膛击发枪相比,"抬枪"依然显得笨重,且操作不便

"抬枪"的后座力非常大,基本上一枪下去,射击者也会被"抬枪"的后座力打翻在地。

"抬枪"的准确度非常差,尽管抬枪有2000到4000米的射程,但是"抬枪"的照门刻度刻度都是在500米之内,超过500米之后,"抬枪"的精度大幅度下降,子弹乱窜,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英国的报告中同样指出"抬枪"精度太差,威胁性不如步枪来的大。

"抬枪"的装弹速度太慢,鸦片战争期间与英军装备的前装滑膛击发枪相比,抬枪"需要每3分钟才能发送一发,而英军装备的前装滑膛击发枪的射速是每分钟3到4发。

因此,对于清朝政府而言,尽管"抬枪"具有笨重,准确相差,装弹速度慢,操作不方便等缺点,但是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武器,"抬枪"具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本土化制作,相比于从国外进口军事装备而言,可以减少一笔不小的军事开支,对于晚清到处割地赔款的清政府而言,毫无疑问这是最吸引清政府地方,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抬枪"都是清军的常规装备,直到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清政府才认识到国外的坚船利炮,痛定思痛的下令叫停"抬枪"研发和制造,"抬枪"这一中国本土化的火器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抬枪"在民间一直还在发挥着它的余热,在抗日战争时期依旧可以看到"抬枪"的身影。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