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他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时间:2023-06-22 14:45:4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准确的说,赵匡胤不是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的,而是赵光义强行接收的,但是他接受的很平稳,没有遭到赵匡胤儿子们的反抗,在古代,皇位都是传给儿子的,这种传给弟弟而且没有反抗的情况,就给我们留下了疑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正 文

--

赵光义登上政治舞台

赵光义能登上政治舞台,绝不因为他是赵匡胤的弟弟,而是因为他在"陈桥兵变"的时候立过大功。赵光义比哥哥赵匡胤小12岁,在"陈桥兵变"的时候,他的年纪才刚刚21,有史学家质疑过,说赵光义不在"陈桥兵变"的现场。这种说法是有可能的。

但是,不在现场并不表示他没有参与,他有可能是密谋者之一。一般的观点认为,陈桥兵变就是赵光义和赵普两个人合谋的,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主动发起者"这个身份,可不是一个小功劳。

我想赵光义应该就是凭借着这个功劳,登上了宋朝的政治舞台。

赵光义和赵匡胤不一样,他没有赵匡胤的胸怀,而且精于算计。这在他当晋王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小肚鸡肠,主要体现在杀害柴宗训、后主李煜、以及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等人身上。

图2 创业时的赵匡胤

宋朝建立之后,赵光义因为有功,逐步的被赵匡胤加封为晋王、开封府尹。这两个官职非常的重要,我们在后面再提。

赵光义当初能劝哥哥推翻后周,那么他有没有想过,通过哥哥将皇位传给自己呢。这是个假设,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当他当上开封府尹之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拉拢行动。

开封府尹,就是当时的首都市长,手里控制着首都的一切关系网,从上到下,从宰职到下面的办事员,无一不是他拉拢的对象。仅仅几年时间,他基本已经控制了整个官场,可以说在官场中他游刃有余,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

这种被赵光义左右的感觉,赵匡胤觉得很不舒服。赵匡胤又不是傻子,他本身也是权谋高手,怎么会看不出弟弟的这点把戏呢,但是有让他头疼的事情。这就是后来存在争议的"金匮之盟"。

图3 兵变时的赵匡胤

丨丨 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的操作者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杜太后是一个很有想法的老太太。一天,他将赵匡胤、赵光义、赵普,三人叫到自己的跟前,问赵匡胤这样一个问题,说:"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能登上皇位吗?"

赵匡胤在母亲面前自然不敢说大话吹嘘自己,他谦虚的说:"可能这是上天庇佑的吧。"

杜太后说:"不是,因为世宗的儿子柴宗训年纪太小,你才有机会,他若是个成年人,你这一辈子只能是个臣子。"

赵匡胤一听,觉得母亲的话有道理。杜太后接着说:"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我让你死了之后,将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光义死了之后,再将皇位传给四弟廷美,廷美死了之后,再传回来给德昭,如此,我们的江山就稳固了。"

图4 有心机的赵光义

赵匡胤一听到这些话就有些皱眉头,但是此时杜太后身体不好,而他又是个孝子,只能答应安慰母亲。但是杜太后还挺精明,她让赵普把话记下来,然后让兄弟俩签字,做成一份盟书,收藏在一个盒子里,这就是"金匮之盟"。

这个盟书是赵普保存着的,杜太后对赵普非常的信任,当是自己的儿子一样信任,所以让他给保管。赵普当时被贬在外地,赵光义以宰相之职和他做交易。结果金匮之盟大白于天下,证明了赵光义的合法性。

但是对于这段史料是存在疑问的,笔者写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真相到底如何,各位看官都有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之处都是正常的。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留言区讨论。

图12 赵普影视形象

据史学家考证,"金匮之盟"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具体内容是什么,却没有人知道。

从此,赵匡胤就背负了一个心理上的包袱。

还有,杜太后的这个想法,曾经在一次家宴上提起过。当时,整个家族的人都在场,也就是说,所有赵家人都知道将来皇位的传位顺序。这就是说,赵匡胤想瞒都瞒不住。

图5 杜太后

丨丨 赵光义的威胁和反制

"金匮之盟"给赵匡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他的儿子却在一天天长大,儿子德昭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已经具备了接替皇位的资格。儿子终究比兄弟要亲一点,所以赵匡胤的心思就动了。

问题是,赵光义已经把整个开封府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赵匡胤想干点什么事情都干不成。面对着弟弟赵光义的威胁,赵匡胤突然就有了一个想法,迁都。

迁都,是摆脱赵光义最好的方法。只要迁都成功,赵光义所有的势力都会化为泡影。迁都的地点选择在了洛阳。

从地理位置上讲,洛阳比开封更有优势,而且洛阳这个地方曾经就是帝都,迁都到那去最好不过了。于是赵匡胤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百官们的反应是,一致反对。

文武百官全部反对,这让赵匡胤更加确信了自己的想法,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整个开封都是弟弟的势力,再不走自己就要被架空了。

图6 洛阳皇宫

赵匡胤利用皇权让百官们商议迁都,但是百官们纷纷上疏反对。最后,迁都的事没迁了。最直接的原因是赵光义的一句话,"在德不在险"。

"在德不在险"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要当皇上的有德行,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天然的保护屏障。这一句话就把赵匡胤给膈应住了。意思很明显,只要你的德行够好,天下就能安定。

赵匡胤想的如此高招,就这样被赵光义和他的势力化解了。但是赵匡胤并不死心,他又想出了反制的第二招,分权。

赵匡胤迁都不成,于是将自己的四弟赵廷美叫来,给他加官进爵,目的就在于分化赵光义的权利,说实话,这招真的也挺好。赵匡胤不愧是一代英主,但是,上天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图7 赵廷美

丨丨 烛光斧影

"烛光斧影"是历史上的一个疑案,到如今都没有一个定论,没有人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

那是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夜晚,开封府的皇宫之中,只有两个值班的小宦官。外面还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赵匡胤有旨意,召赵光义进宫。赵光义来了,两个人就在一个房间里吃着火锅聊着天。

突然,一个小官宦看见房间里出现了一个斧头的影子,听见里头说:"好做,好做。"接着第二天,赵匡胤就死了。

赵匡胤死后,皇后命宦官王继恩去找赵德芳来。按照皇后的意思,皇位应该由赵德芳继承。但是,王继恩却把赵光义给叫过来了。当时皇后大吃一惊,然后跪在了赵光义的面前,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

赵光义说:"共富贵"。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