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有人说“中堂何曾负天下,万千史书尽负他”,李鸿章功过如何评

时间:2023-05-19 18:50:1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万千史书负他李鸿章?焉知不是他李鸿章负我万千黎庶。

李鸿章是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历史人物,但说实在话,李鸿章此人对中国而言,应当是过多于功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过,对于清朝而言,他却又是功多于过,这一点绝不可混为一谈。

李鸿章自称满清的"裱糊匠",哪里破了补哪里,当然究根到底的话他实际上应该是慈禧的"裱糊匠",倘若他真是满清裱糊匠,他便应该忠于光绪帝,应该助光绪帝夺回皇权,但他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利益,并没有这么做。

他一生权势利益尽得于慈禧,他一生之功过亦和慈禧难分难解。

很多人也因此认为李鸿章是在给慈禧背锅,可他真的只是给慈禧背锅这么简单吗?显然不是,这是李鸿章自身的利益所使然。

他的利益早已经和慈禧的利益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只要慈禧的利益受损,那么他的利益也必然跟着受损,这是不可避免的事。

可只要慈禧的地位稳固,不会受到任何威胁,哪怕他受尽天下人唾骂,他的利益也不会受到太多的负面影响,他在签订《马关条约》之后不也被骂得狗血淋头吗?可是他出国转了一圈回来之后,照样身居高位。

李鸿章正是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心甘情愿地给慈禧当马前卒,使尽浑身解数地去为慈禧争取最大的利益,即便是割地、赔款也在所不惜。

对于慈禧来说,她最大的利益是什么呢?是依然能够一手掌控清政府,是不会受到光绪皇帝乃至别的野心家的威胁,是为了恳求列强们继续让她作为他们的利益代言人,为此她不惜让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一直是以慈禧的利益为核心展开的,因为只有保障了慈禧的利益,他才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为什么越到后期,列强便越要点名让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去谈判,去签约呢?因为慈禧掌控着清政府,而李鸿章在列强看来,他是慈禧最宠信的人,他可以直接代表慈禧。

洋人当然也看得出来,李鸿章和慈禧的利益关系。

所以,李鸿章一旦作为清政府一方的代表的话,那么他必然会为了维护慈禧以及他自己的利益不断地向洋人妥协,从而使洋人获取最大化的利益。

很多人说李鸿章在谈判过程中据理力争,为清政府省了多少钱呀,怎么还会让洋人的利益最大化呢?

实际上还真不是这样,每逢谈判签约之时,列强好比是一个垄断着慈禧和李鸿章这个利益集团所必需的"商品"的"卖家",那么在出售给慈禧和李鸿章之前,他们必然会定一个高价,用来和李鸿章讨价还价。因为这个"商品"对别的利益集团而言却不一定是必需品,所以列强只能让慈禧和李鸿章来充当"买家",因为别的"买家"来买的话,不可能会给出像李鸿章一样的高价。

列强从一开始就没想过李鸿章会以"最高定价"买入,也早已经设定好了"最低价",所以李鸿章给的价只能介于最低价和最高定价之间。

可如果是别的"买家"的话,他所给的价很可能会低于列强给李鸿章设定好的最低价,这么一来,不仅列强拿到手的好处少了,慈禧和李鸿章的地位也会被动摇,从而导致利益受损,这是列强和慈禧双方所不愿看到的。

所以,李鸿章看似在列强之间游刃有余,实则是列强给他划定了游戏规则,也是慈禧"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一外交方针所给他的权力。

因为李鸿章舍不得放弃慈禧给他的权势和利益,所以他才会心甘情愿地为慈禧所用,这也就是说他根本谈不上是慈禧的什么背锅侠,因为他们本便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李鸿章为了维护慈禧和自己的利益,给列强割地、赔款,是功吗?不是,是过。

可他毕竟是站在中国的一个关键历史节点上的历史人物,自然不能这么简单地站在慈禧和清朝的立场去评价他。

所以说,对于李鸿章这个人的功过的评价,只能一分为二地去看,对清朝是功大于过,对中国则是过大于功。

实际上,李鸿章对于中国的功,最值得称赞的一点也就只有他对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贡献了。

李鸿章为了能够在慈禧六十寿诞之时讨慈禧欢心,几乎置甲午战争于不顾,几乎置北洋舰队之生死于不顾,乃至一手葬送了北洋舰队,是功吗?不是,是过。

可他这么做又确确实实地维护了慈禧的统治地位,也确确实实地维护了慈禧和他自己的利益,为慈禧解决了能够威胁到她的统治地位的"内忧外患",也让清政府能够继续苟延残喘下去。

所以,他对慈禧是有功的,对清朝也是有功的。

但是,他对于中国,他对慈禧、对清朝的功却变成了过。

倘若站在慈禧的角度,或者站在清朝的角度去评价李鸿章,他当然应该受到赞扬,给他送一面锦旗也不为过。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