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播资讯】军事巅峰期的北宋,也没有打过辽国,为何之后还敢“重文轻武”?

时间:2023-04-08 11:57:1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许多人认为,"重文轻武"是宋朝的一项国策。正是因为这项国策,注定了宋朝被动挨打的悲剧命运。而许多历史书上也这么写:宋朝建立后,宋太祖吸取了唐朝因为"藩镇割据"而遭致灭亡的深刻教训,决心打压武将,重用文人,使得宋朝"文治"兴盛,但"武功"却一蹶不振,导致被辽国、西夏、金国等轮番欺负,最后灭于蒙古。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说不过去的问题。那就是,处于军事巅峰期的北宋,也没能打过辽国,它又怎么敢在打不过周边异族的情况下,那么任性的"重文轻武"呢?


(相关资料图)

北宋建国之时,在宋太祖的亲自调教下,手里边这支宋军最为出色。他们南征北讨,灭了后蜀、南唐、南汉、北汉等国家,堪称是一支百战精兵,北宋史上最强。可到了宋太宗手里,两次出兵伐辽,总共出动兵力50万,也没能把幽云十六州打下来,结果自己还损兵折将,把最优质的家底都给耗光了。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战斗力更胜自己的辽国,它要是还敢"重武轻文",晚上能睡得着觉吗?

笔者认为,"重武轻文"实际上是人们对宋朝的一个"以偏概全"的印象,可能在某一个时期,出于稳定的考虑,宋朝会打压一部分武将,但从300多年的历史,综合看一看,面对北方的辽国、西夏、金国、蒙古等强敌,宋朝是不可能不重视"武事"的。

第一,宋朝的皇帝,"重武轻文"的并不多。宋太祖时,来了一次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可是,当时战争仍在继续,国家尚未统一,他撤销的只是几个禁军大将的职务,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罢了。而像曹彬、潘美等名将,仍然手握兵权,并继续在一线指挥作战。

宋太宗时期,依然重视"武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后来的宋真宗,在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以前,也是进行了一番激战,跟辽国和好之后,宋真宗才敢在军事上懈怠了下来。到了宋神宗时期,他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同时还征讨西夏,梦想恢复汉唐时期的荣光,当然也不会轻视武备。

而到了南宋,金国、蒙古的军事压力空前巨大,南宋虽然曾经也是打压名将,但对于对外防御,更是一点也不敢懈怠。宋朝常年在首都附近保留一支几十万人的禁军部队,人数最多时超过百万,这样的王朝、这样的皇帝,敢说自己是"重武轻文"?

第二,宋朝有不少地区民风尚武彪悍。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由于北方地区与外地相邻,所以这也导致这些边民更加具有强悍好战的性格,比如当时的河北、陕西,就民风豪迈尚武,北宋的名将也多是产生于这一地带。

第三,宋朝文臣对待"武事"的态度,也十分积极。在宋朝,文人轻视武人、打压武人的现象非常突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武事"不热衷。因为,只要是能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想参与参与。

在宋朝,书生领兵作战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宋仁宗时期的范仲淹,宋神宗时期的王韶,就最具代表性。而北宋武官的最高官职--枢密使,也多是由文人担任。一些走文臣路线不顺利的文人,投入"武事"或许能够获得不错的晋升机会。所以,在文臣们眼中,并不是一味的否定"武事",而是要看对他们有没有好处!

所以说,"重文轻武",实际上不是一成不变的,跟"文治"比起来,"武功"才是一个王朝立身之本,离开了枪杆子,连江山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长治久安?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长时间的荒废武备,除非它是不想活了。

而且,许多人以"重文轻武"这个词,认为宋朝战力十分弱小,这也是不对的。如果真的很虚弱,它又如何能再面临辽、金、蒙古等强大外患时,存在了319年?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