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历史不待见叛徒:于禁从关羽手中逃脱后,又在吴魏两国经历了什么?

时间:2023-04-03 19:51:2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明代有一幅著名的宫廷画,名叫《关羽擒将图》。它描绘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攻打樊城,曹操命于禁、庞德率军抵御蜀军。当时正值八月雨季,襄樊地区洪水泛滥,结果于禁的"七军"皆被淹没。

关羽擒将图

为了保全3万将士的性命,于禁不惜毁掉自己的一世英名,向关羽屈膝投降。而他的副手庞德则宁死不屈,最后被关羽所斩。


(资料图片)

于禁为了保全部下而投降,实属无奈,说起来还有些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但历史不待见叛徒。

所以,在《关羽擒将图》里,只有气宇轩昂的关羽和宁死不屈的庞德,而不见了另一位主角于禁。

这幅画的主旨,当然就是歌颂关羽、庞德这样的忠臣,批判于禁这种临阵变节的叛徒。

不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单纯是以这种历史观来评价于禁,这对他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而这次变节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于禁

一、五子良将

于禁出身底层士卒,最早投在鲍信帐下。后来在与黄巾军的战斗中,鲍信战死,于禁便转投了王朗(就是后来被诸葛亮骂的那位),任都伯一职。

王朗颇有识人之名,又将于禁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对于禁颇为器重,在随后的东征西讨中,于禁也屡立战功。

特别是在宛城之战时,曹操被张绣追击,狼狈逃窜,幸好于禁沉着应对,为曹操化解了险情。

曹操事后对于禁说:"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三国志·于禁传》)

曹操称赞于禁临危不乱,即使是古之名将,也就他这个水平吧!

由此可见,在《三国演义》中的"酱油"角色于禁,在正史中其实是十分了不起的。所以在《三国志》中,将他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并称"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

二、备受刁难

水淹七军以后,于禁被迫携三万将士投降,关羽是如何处置他们的呢?

在《三国志·孙权传》中,是这样记载的:"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关羽得到了于禁的三万人马,接着用船把这些降卒送到了江陵大本营。但城中一时多了三万多张嘴,蜀军的粮食也不够吃。怎么办?关羽于是"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

关羽拿走了湘关一带的米粮,这成为孙权背盟的口实。接下来,就发生了为我们熟知的一幕:关羽败走麦城,孙权取得荆州。

关羽

此时,本来是关羽俘虏的于禁,就又落到了吴国人之手。

孙权对于禁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孙权知道于禁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不能就这么放虎归山,将他白白还给曹操;另一方面,孙权又不敢直接砍了于禁,因为已经得罪了刘备,就不能再惹怒更强大的劲敌曹操了。

有一次,孙权带着于禁骑马出行,两人的马并排前进。旁边的吴国大臣虞翻看到了,当场斥责于禁说:"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三国志·虞翻传》

虞翻的意思是说:你于禁是个俘虏,怎么敢与我们的君主齐头并进?说罢,虞翻还要拿出马鞭抽打于禁,被孙权及时阻止。

另有一次,孙权在大船上宴请群臣,于禁也作为宾客参加。席间,音乐声响起,身为俘虏的于禁触景生情,竟然哭了起来。

这时虞翻又站出来发难:"汝欲以伪求免邪?"意思是说,你以为自己装可怜,我们就能放过你吗?这一句话,又说得孙权怅然不平。

于禁在吴国住了近两年,最后终于要被孙权送回魏国了。临行前,又是虞翻站出来说:"还之虽无所损,犹为放盗,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三国志》注引《吴书》)

虞翻的意思是说:与其把于禁放走,不如在三军面前斩了他,以警示那些敢有二心的人。

当然,释放于禁是孙权长期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不会临时因虞翻的一句话而轻易改变。

有人会问,这虞翻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处处刁难于禁,难道他们有仇吗?

于禁

三、惺惺相惜

其实,虞翻非但跟于禁没仇,两人反而有一段间接的交情。或者说,他们因为有共同的知遇恩人,所以互相惺惺相惜。而他们这个共同的知遇恩人,就是王朗。

当年,王朗向曹操推荐了自己的部下于禁,使之成为日后的魏国名将;而后,王朗到会稽郡任太守,又任命虞翻为自己的功曹。虞翻感念王朗的恩德,在王朗被孙策击败后,虞翻冒着生命危险护送王朗,直到其安全逃离。

诚然,虞翻对待叛徒是苛刻的。比如有一次他在江上遇到过背叛了关羽的蜀将糜芳,直接就大骂其不忠不信,让糜芳羞愧难当。

但是,虞翻对于于禁,却有着天然的亲近,原因当然还是他们共同的恩人王朗。

其实,无论是在骑马时斥责于禁,还是在酒宴上羞辱于禁,虞翻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给孙权"上眼药"、施加压力,让他早点放人:于禁在吴国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虽然你孙权不情愿,但最终还是要放了他,耽搁日久只会对吴国不利。

因此,虞翻的这两次"激将法",对孙权尽快释放于禁,实际上是起到了促进作用的。

于禁

所以,当于禁回到魏国以后,还在曹丕面前大赞虞翻,让曹丕对虞翻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常为翻设虚坐",梦想着虞翻能过来为己效力就好了。

四、晚节难保

于禁归魏后,曹操已死。而且,因为先后在蜀、吴两国为俘虏多年,于禁的身心遭遇到了极大打击,他已经老病残身,再不能驰骋疆场了。

更可悲的是,他面对的魏国皇帝曹丕,还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伪君子。

曹丕虽然高姿态的表示说:"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三国志》注引《魏书》)

曹丕表面上将樊城之败的原因定性为天灾,免除了于禁的罪过,还恢复了他官职,但实际上,他仍然不能对于禁的变节释怀。

于是,曹丕先是让于禁作为特使,出使吴国。曹丕让他再次回去见孙权,以此来羞辱他。

曹丕

而后,他又在曹操的陵墓之内绘制了樊城之战的故事,其中有战胜的关羽,不屈的庞德以及屈膝的于禁。

于禁看后当然是十分愤怒,不久便怅然而逝。

于禁在吴国近两年,受到了无数白眼和冷嘲热讽。回到魏国,又被曹丕变着法的羞辱。这种打击,当然不是年老体衰的于禁所能承受的。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