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李鸿章又叫李中堂,中堂清朝时是什么官职?

时间:2023-03-31 12:44:1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相关资料图)

大家在看一些影视剧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关注过,剧中的人有时会把李鸿章叫做李中堂,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除了李鸿章以外,和珅还有刘墉等等也都曾被叫过"中堂",难道这个称呼在清朝时是什么官职吗?如果是官职的话,那应该也挺大的吧!若是你不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中堂这个称谓是在唐朝时出现的,当时唐朝使用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这一点相信大家都知道。唐朝还设置了三个部门,这三个部门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而管理这三个部门的人就被人们称之为丞相。丞相们需要经常在一起商议朝政,他们平时商议的地方被人们称之为政事堂。政事堂刚开始是设在门下省的,但是到了公元683年的时候,又从门下省转移到了中书省。正是因为这些丞相们终日都需要在这儿处理政务,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儿叫做中堂。

明朝时期,明太祖为了扩张君主的权力,所以便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全废除了,并且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到了公元1382年时,设置了大学士和内阁制度,而最终在1402年形成!这些机构主要是为了皇帝咨询政务的,这些机构里的人并没有真正的实权,任何事情还是由皇帝做决策的,削弱相权提高君权。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开始逐渐提高,人们对他们很是尊敬,这时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非具体官名,君王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俗称)的位置了,并且他们工作的地点在内阁,而且所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为皇帝提供建议了,而是能够做出一些决策。在办公的时候中书分别在东西两侧,而大学是在中间,因此人们称大学士为"中堂",李鸿章就是清朝的内阁大学士,所以人们称他为李中堂也就不难理解了。

清承明制,公元1644年时,多尔衮让原本的内阁还有六部等官员与满官一起处理政务,这就形成了清朝的内阁制!不过虽说满汉大学士们在一起共事,但此时大学士们的官级还是非常的低。直到雍正八年,他们的地位才得到真正的认证,是正一品的官级,所以大学士就相当于朝廷中品级的最高的文官,类似古代的丞相。

清朝时期,大学士再次掌管六部,并且六部尚书也是他们的下属,这些尚书们由满汉两个人掌管。在办公的时候,他们分别坐在大堂的两边,而如果他们其中一个人是大学士的话,那么他就会坐在正中间,因此"中堂"就变成了做中间那个人的尊称。其实除了内阁大学是,协办大学士也有中堂这个称呼,严格来说中堂其实只是一个虚名罢了,只是对大学士们的尊重,并不代表着他们手中有多大的权力,中堂并不是什么官职。到了康熙年间,南书房虽然握有决策权,但是南书房也算不得国家正式的机构,虽然会有几名大臣在里面值守,并且参与政务,一起商议对策,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的官职高,权力大。

雍正时期有军机处,军机处会有3~6名官员,而这个地方是朝廷政权的中枢!皇帝若是想要发布什么诏令的话,诏令是出自这里的。但是诏书则是内阁发的,由此可见,内阁其实就相当于名义上的宰相机构。李鸿章之所以能够被人们称之为李中堂,是因为此人曾经是武英殿大学士,之后又成为了文华殿的大学士,这在当时可是非常尊贵的品级,并且代表着此人的文化素质相当高。因此人们把李鸿章叫做李中堂也就不足为怪了,而李鸿章也掌管着整个清朝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大权,他的官位是要在百官之上的,同时出访的时候所享受的礼遇,都和宰相的礼遇是差不多的哦,后来不是还有一句戏言,宰相合肥天下瘦来调侃李鸿章么。因此,宰相和中堂,其实都并非具体官名,只是俗称罢了。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