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从前的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现在的刘禅是否有过度翻案之嫌? 最资讯

时间:2023-02-20 11:58:3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前阵子在某论坛看到一篇关于刘禅的评价,看了下方网友留言,很多人对刘禅能力愿意持翻案想法;无独有偶,刚好在头条同样又看到一篇为刘禅翻案的文章,却翻得似是而非,但网友们却都普遍接受此观点。小岩不禁有些感想,也想抒发一下自己对于刘禅的认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历史上,刘禅作为亡国之君,他的缺点势必会被放大检视,这是历代亡国之君不得不接受的包袱;而在艺术创作上,刘禅在《三国演义》自然也就被塑造成无能君主,连带到现在的《三国志》游戏中刘禅都还在被日本光荣株式会拿来用能力值玩梗。

三国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后,大家开始对刘禅有所翻案,为了翻转形象,有些论述难免让小岩有"翻案过头"的感觉。下面小岩试着比较常听到的几个翻案论点一一讨论。

一:放权

刘禅初继位时,就面对刘备夷陵之败、人才损失、蜀汉内部黄元之乱、雍闿之乱等等,自己这个小皇帝只有16岁。在这种情况下,刘禅接受了刘备的遗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而诸葛亮在大权在握的同时,也确实尊崇刘禅,因而产生了这对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难得的皇帝/权臣组合。在诸葛亮主政期间的蜀汉对内政治清明、对外国力复苏得以抗曹魏,这边不讨论北伐得失,至少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的这个合作关系是成功的,而刘禅愿意放权的确是这个成功关系背后的一大要件。

可是,咱们再来看,诸葛亮死后,刘禅成功将权力收回来:乃自摄国事。

这个时候如果刘禅真有能力,配合诸葛亮留下的人才,的确可以自己有一番作为,但他最后仍然选择继续放权。

如果刘禅能够找到好的人才委任,或许持续放权也不是坏事。但在相府推荐出来的四相都死后,刘禅自己找到放权的对象换成了宦官黄皓,这情况就与之前大为不相同了。

诚然,黄皓如果真的要跟历史上其他奸宦比起来,譬如明朝王振或魏忠贤等,他的祸国程度还差一截,但也决不只是刘禅口中的"趋走小臣"而已。

从愿意买单的陈祗只得以"互为表里"、不买单的罗宪被贬、说坏话的姜维自危,甚至连刘禅弟弟刘永都因不喜黄皓而十余年不得朝见。再加上后面灭蜀之战时的作为,黄皓得以左右蜀汉朝政的威力不可谓不巨。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

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

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初,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余年

既然下放权力是刘禅自己的选择,后来的一系列用人也都看得出刘禅自己的意志存在,比如蒋费的升迁、陈祗与黄皓的任用等等。那小岩就不禁开始怀疑,刘禅究竟是"愿意放权"还是单纯地"不愿管事"?

那这样的放权我们还能全部视之为优点吗?

二:分权

很多人会以蒋琬、费祎的升降过程,以两人之后都没有人接手丞相之位,表达刘禅是想"分割相权f"并做出分权制衡的动作。姑且不论分权制衡在对刘禅当时候来看算不算优点,实际上刘禅是否真的有"分割相权"的想法呢?

首先,在西汉哀帝期间汉朝就已经废除权力萎缩的丞相,改称司徒,而且整个东汉名为丞相的也就只有曹操和继任者曹丕,由此可见"丞相"这名词本来就不是个常设性官职,主要应是其象征意义;再者,我们就实质来看,蜀汉也没有因为没设丞相官职而真的分权,至少蒋琬、费祎都仍是先后军政在手,并且开府掌握人事,遑论制衡。

蒋琬:

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如果刘禅先前说出"乐不思蜀"真的是演戏,为何第二次就接受却正建议而放弃演戏了?连照着却正所言去做都马上被拆穿,那刘禅前半场的"乐不思蜀"真的是演技吗?

诚然亡国之君不应过于出风头,但当时很少有投降后诛杀旧主的行为。诸侯期间的刘琮、刘璋、张鲁等等,皇帝等级的话也前有刘协、后有孙皓,都没有被诛杀,如果只是担心蜀遗族造反,司马昭后续处理本来就已经足够妥当,难以推论司马昭的确有杀刘禅之心。反过来说,如果真的要铁了心要杀,那恐怕刘禅再会演也躲不过。

所以,要把"乐不思蜀"一事(包含第二次)视为刘禅的演技,感觉也是过度解读。

结论

小岩认为刘禅并非各种三国游戏中所做的那么不堪、也不像民间一般流传的很笨或什么都不会等等,说实在话,历史上比刘禅还差的君主比比皆是。但凡事不应只有黑白两面,就算我们愿意翻案承认刘禅不是笨蛋、没那么差,也不需要将其翻成很聪明甚至英主以上的过度翻案。

小岩认为"庸而不昏"对刘禅来说是很适合的评语,陈寿在后主传最后对刘禅为君所做的评论,我就认为最为恰当: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命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司马

费祎:

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熈十五年,命祎开府

不过这些升迁另外说明两件事情。

第一,回应上一则放权的部分,刘禅是有回收权力并重新分发;

第二,如果我们认为这一系列升迁都确实是刘禅的作为,那至少确定的是刘禅熟知官场游戏规则(原属政事的蒋琬转兼军职、原属军司马的费祎转兼政事)与权力结构(逐步提升其威望,之后才让其完全掌权)。但如果借此解读到刘禅要做分权制衡等等,似乎过度解读。

三:军事与内政成绩

有的人会认为诸葛亮死后,刘禅依然维持了29年的国祚。可是蜀汉得以延续国祚与国际情势有关系,因为吴国的存在与魏国一系列的内斗而得以延续;而我们从上一点也看出,蒋费时期难以解读为是刘禅本人的成绩,如果要算入的话,同样标准下,陈祗以降的蜀汉内部国力下降,被评为"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有菜色"的情况就也要刘禅照单全收。

而且刘禅仍旧不能为灭国免过,至少灭蜀之战前后的一系列作为都难以解释为刘禅是个优秀的君主。

灭蜀之战前拒绝增兵驻守:

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而且面对邓艾的军队来到,刘禅直接投降也难辞其咎,至于屡见不鲜的"刘禅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而降"的说法,实际上也经不起考验。

从刘禅并非没有野心:从延熙元年下诏蒋琬、对人事任用的选择、面对邓艾到达前的第一时间考量等等,以及他为自身考量所做的选择来看,比如:增后宫、用人任命、信鬼巫等等来看,都表明刘禅不是个为人民着想的仁主。

就算退一万步来讲,认可"刘禅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而降"这说法,刘禅也顶多只是类似刘璋,得一个"暗弱之主"称号而已;回过头来说,东吴的孙皓最后也是不战而降了,为何不能算是仁主?

四: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一事一直是刘禅为后人所批评的历史故事,而翻案文章一般也都是以此为刘禅韬晦行为做袒护。奇怪的是,接受这一说法的人似乎都忘记整个故事的后续走向。

却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荅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却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关键词: 乐不思蜀 录尚书事 生灵涂炭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