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为什么周天子分封享国八百年,朱元璋也分封,明朝却不足300年?

时间:2023-02-16 13:48:1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相关资料图)

分封制并不是起源于周朝,这种制度的源头到底是在原始社会,还是从首个世袭制朝代夏朝开始,现代学者还争论不休。但很明显,提起分封制所有人都第一时间想到周朝,周朝属于奴隶制王朝,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分西周与东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犯了糊涂,在周王室已经毫无影响力的情况下居然想伐秦,结果自然失败,周朝灭亡,前后享国近八百年。

从夏商周到明清时期,没有哪个朝代比周朝的命数更长,分封制对周朝维护稳定起了很大作用,分封制就是封邦建国,诸侯像星星一样拱卫最顶层的周王室,被分封对象除了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后裔、氏族部落首领、异姓贵族外,最主要的就是同样姓姬的王室贵族了,这种同姓一家亲的认知出现后,不管奴隶制王朝君主,还是封建王朝君主,都会给宗室特权优待。

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他给了朱家子孙许多优厚的待遇,朱家王孙贵族可以不事生产,凭借着皇族身份吃喝享乐甚至肆无忌惮与民争利,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祸端。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苦思冥想怎么才能让大明的国运更长久,这时候就需要从前人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里取经,于是,朱元璋召开大臣会议,讨论主题是《论宋朝和元朝为什么灭亡》。

大臣们献计献策,踊跃发表意见,最后达成一致:宋朝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君王昏庸无道外,还因为他们都得不到宗室的拱卫,一旦生什么乱子,皇家内部居然没有可用之兵,只能依靠外姓,就像唐朝的节度使,后来不就对李唐皇室造成威胁吗?宋重文轻武,内有起义外有强敌,而赵家却没有可以对抗的军事力量,这就是教训。

朱元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拍案决定"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朱家每个后代的花销都有由国库承担,而且为了避免出现前代的主弱臣强,朱姓皇子要被分封四周,可以拥有武装,必要时刻还可以调动地方军队,那些异姓将军战功再怎么高,也要受到亲王的辖制,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对异姓的制衡,可以避免皇族被异姓欺凌。

被朱元璋分封的藩王里,燕王朱棣就是最受倚重的一个,朱棣当年被朱元璋封为燕王,朱元璋想的是让儿子守卫北方,提防元人势力,而朱棣果然也没有辜负父皇厚望,乃儿不花就是败于朱棣之手,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才能表示肯定,说"攘外安内,非汝其谁",但肯定之外,朱元璋又有一层担心在内。

他并不觉得自己的分封是有百利无一害的,事实证明明朝分封也确实没有延续周朝那样的效果,与周朝相比,明朝享国仅276年,没有打破古代封建王朝寿命不过三百年的定律!同样是分封,怎么周朝的分封看起来效果要好得多,朱元璋的分封却一开始就显露弊端,导致朱允炆的皇位都被抢了呢?

其实朱元璋自己也猜到了,以朱允炆的实力要消除几个叔叔的威胁恐怕很难,所以他驾崩之前便不许藩王进京,"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这照样没能阻止朱棣在藩王的位置上起兵谋夺皇位,最后还成功了,我们可以说朱棣更精明,更有谋略,吃过的盐比朱允炆吃过的饭多,但朱元璋的分封肯定是最根本原因,藩王坐大了照样威胁皇权啊。

连朱棣自己也意识到这点,等皇位稳固后就着手削弱藩王实力,宁、谷、辽、齐、周、代、岷诸王相继遭到打压。我们不难发现:明朝的分封对皇室中心拱卫作用更小,对皇权威胁更大,周朝的分封,到西周末期虽然也对王室形成威胁,导致王室衰微诸侯壮大互相争夺霸主地位,迎来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时代,但前期还是利大于弊的。

从周朝建立,到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东周开始,说来也巧,这段时间刚好和明朝寿命等长,历经了276年。周朝的分封和明朝的比优势到底在哪?要探索这个问题,首先就得分析下相对明朝而言,周朝的几个特殊性。

在夏商周时代,还没有出现陈胜吴广,没有出现草根皇帝刘邦,没有出现接受禅让后就杀掉前代皇帝、破坏和平禅让制、改为血腥皇权交替的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一言以蔽之,封建时代固然强调皇帝权威,但一旦皇权旁落,另一股力量取而代之是从上到下都默认顺理成章的事,百姓要的是日子过好,至于皇位上坐的是赵是李,是男是女都不那么重要,只有接受君权教育的臣子才会一个劲维护正统。

夏商周时期贵族享有绝对优势,上层资源仅贵族才有资格占有,这是从远古氏族部落时期起就形成的意识形态,平民奴隶绝没有起来反抗、随后推翻贵族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没有可参照先例,但明朝不一样了,自从秦朝建立,1000多年来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爆发无数,平民都有资格奋斗成皇帝,藩王有点野心简直是太自然不过。

而且,周朝的分封制是和宗法制相辅相成的,周朝的礼法不仅规定了人们生活起居、祭祀丧葬、婚姻等各项事务的标准,也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待遇加以区分,不同阶层的人享有的权利不同,凡事都要按礼来,这种规定潜移默化之间就深入人心,无论什么身份,其行为都受规范,这是一种促成稳定的手段。

礼乐文化取代了殷商之前流行的巫祝文化,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依然为周王朝续命。即使礼崩乐坏,在成熟的封建意识形态出现之前,诸侯之间依然要遵循礼,至少嘴上要遵循,这样面子上才能过得去,一昧喊打喊杀说我要把你们全干掉,完全不顾礼仪是会被群起而攻之的,秦国不就是因为地处最西边,风俗极度尚武,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不懂礼遭到鄙视吗?

这个优势明朝也是没有的,周朝的礼乐制度早就随着王室衰微分崩,后来的儒家礼法为皇权服务,三纲五常同样规范人们言行,但无论王朝怎么更换,儒家都能保持文化正统地位,儒家礼法可挡不住底下人想当皇帝的心思,更别说挡住燕王朱棣、宁王朱宸濠这种野心藩王。

从根源上说,周天子是"共主",皇帝是唯一的天下之主,这两者性质全不相同,有道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朝灭亡到明朝建立这千年间,生产力的进步早就不容许哪个王朝像周朝一样延续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治理模式了,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需要一个强有力统治集团,诸侯国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稳定。

所以朱元璋总结的前朝灭亡教训其实不是那么准确,最根源的问题,怎么会出在"前朝无分封"上呢?明明是人都要活不下去了,不起来反抗才叫傻。

关键词: 王室衰微 的情况下 取而代之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