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李世民的标榜臣子魏征,在死后却被砸毁墓碑,他俩究竟有什么怨恨

时间:2023-02-16 14:05:1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相关资料图)

唐朝的名将魏征,当时他是众宰相中最被李世民看好的,对唐朝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为什么在魏征死后,李世民要损毁他的墓碑,后来又要修复完整呢?

李世民和魏征,在历史中的美名广为流传,一直当做贤君和忠臣的模范,魏征是李世民常说自己广纳谏言形象代表。在魏征在世的时候,李世民就把他作为自己的镜子,还主动结为亲家。之后魏征去世,李世民又停止上朝,并且亲自撰写碑文。可是安葬并没有多久,李世民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不仅取消了两家之前立的婚约,而且还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在外人看来,李世民这一举动,完全出乎意料,当时就互相猜测其原因。有的说是魏征之前推荐的侯君集和杜正伦相继落马,把李世民的心伤透了。有的却说是是因为魏征把自己和李世民聊天具体的内容,拿给了起居录的编写者褚遂良作为参考文献,触动了李世民的禁忌,所以才导致这样的后果。虽然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实就是魏征在皇权前面的谏言表现得过为激进,使李世民久而久之产生了逆反,砸毁墓碑是为了发泄自己长期压抑的情绪。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开明君主,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础,为了实现自己帝王的理想,他给了魏征一个权力,就是可以直言不讳,可以借此来时刻劝导自己。在国家事务中,魏征就像元老一样,旁征博引,就像是在教育年幼无知的皇帝一样教导着唐太宗。在生活中,魏征更像是一位叔父,每日苦口婆心劝导,就像是指导自己的孩子。目前根据史书记录的,在魏征效力的十七年中,只是记录在案的谏奏就有二百多次,里面包含了经济、外交、政治、文化等等国家各个方面。尤其是对唐太宗的生活都要指导教育,有的时候确实让一国之君颜面尽失。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相差20岁,论年龄魏征确实可以当做李世民的叔父。因此俩人必然存在隔阂,之间的代沟也是比较大的,对于事务看法不同,导致了各自的意见争论。魏征确实是尽职尽责的表达对事务的看法,但是却忘了自己的君臣关系,李世民毕竟是皇帝,也是一个人,自己有独自的想法和爱好,包括自己的私生活。唐太宗年轻好奇,标新立异的政治思想,和生活中自主权,都被魏征加以干涉。所以唐太宗有一次骂魏征,旁边还有长孙公主,说道 "迟早有一天,你这个庄户佬,非要逼我杀掉你"。能把李世民这个好脾气,并且大力推崇"从谏如流"的皇帝逼成这样,可见魏征的做法确实到了极致。

其实李世民并不是不真的喜欢魏征,有的时候他对魏征的谏言,只是表面上答应了,之后也按照这个方式去做了,但是过程中并不是自己想要去做的。这是作为一个政治家考虑到处理的方式,为了自己的皇权利益,只能把魏征作为标杆,暂时忍受魏征不留脸面的劝导。他通过对魏征的方式,来让其他朝臣们看到,维护了自己宽容厚爱的政治形象。但是皇上就是皇上,大臣就是大臣,忽略了自己的朝臣的地位,挑战了天子的威严,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也导致了魏征死后被李世民亲自砸墓碑的原因。

像魏征这样"慈父"般"不拘小节"的进谏,在李世民眼中是一个阴影,有点时候认为自己有点像傀儡,因为自己说的不算,要听朝臣的,这种一直憋在心里的情绪,早晚有一天会释放出来。

贞观十八年,当时一意孤行,没有听进劝谏的李世民,在攻打高丽失败,不由得感叹出"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此后便派人立马修复了魏征的墓碑。人在顺风顺水的时候不会体会到别人的好,可在失败落魄的时候,才知道当时什么叫忠言逆耳。

关注我,不迷路,带你了解更多历史故事!

关键词: 唐太宗李世民 有的时候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