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宋钦宗花样作死的背后推手 就是抗金名臣李纲

时间:2023-02-07 12:00:3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如果想了解最新的娱乐资讯,赶快关注"懂猫的诗人"吧!

前世三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一次擦肩而过,相聚即是缘分,[名字]欢迎大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果单从个人品德来说,李纲是一个无可挑剔的道德典范,有血气,不畏死,为国家不惜抛头颅散热血,完全符合传统观念里忠臣良将的评判标准,但是,不顾现实差距的存在,缺乏大局观念,以个人的英雄情结陷国家于危亡,这是不可取的。作为大臣,你李刚可以不怕死,大不了真的死了,还可以青史留名,全个人名节。但是做为国家的代表,皇帝却不能,因为他的死已经不简单一个人荣辱的问题,而是民族危亡的大事,每一步都必非常慎重。选择委屈求和,自己受辱,丢失土地。选择战,无需自己上战场,就算死也是最后一个。死对于臣子来说是个简单选项。但放在身系国家民族安危的掌权者身上,就是个十分艰难的选项。

如果当初范蠡不在吴王面前装孙子,为越国留下最近本的火种,也就没有了后来越王勾践的三千越甲可吞吴。商鞅变法,秦国强大,曾数次战胜魏国军队。魏国反扑夺回安邑和固阳,秦孝公没有选择拼死夺回,而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彤地向魏惠王低头割地求和,并尊魏为王,为商鞅二次变法赢得时间,给以后收复河西,东出函谷,横扫中原打下坚实基础。具备大局观念,能衡量利害关系,能屈能伸才是正道。金国刚刚消灭不可一世的大辽国,军力正盛,士气正足,军队身经百战,实战能力非常强大,正处在巅峰状态;反观北宋,承平日久,民不思战,近百年来,只有和西夏有过局部的小规模战斗,加上军队制度的限制,战斗力根本无法与势头正盛的女真战争狂魔相比,童贯两次征辽,结果被金国打废了的辽国残部都打不过,这样的军事水平怎么和势头正盛的金国对抗?这就是现实。

宋金本是盟友,宋朝未能处理好两国边境关系,企图侵吞金国土地,最终造成两国关系破裂,但此时金国刚刚占领辽国广漠土地,管理上捉襟见肘,尚无暇南顾,更无吞灭中原的野心。发动对宋的战争,主要目的是解决边境不稳定问题,同时金国所占辽国土地地广人稀,需要大量人口和生产资料,对宋发动战争,正好可以掠夺大量人口和物资。宋徽宗贪婪的背盟行为给了金国人足够借口发动战争,已经走错了第一步。但事情并未发展到到要亡国的地步,金国还没有那么大的信心可以接手中原。但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预料,宋钦宗花样作死,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一直搞到金国宁可换个中原皇帝也不在想和姓赵的做邻居。

金国对北宋割让三镇,画黄河为界的结果是满意的,至少短时间内没有进一步染指中原的想法。如果这时候选择忍辱负重,接受现实,以丢失黄河以北土地这件事激励国民,卧薪尝胆,发展国力,大搞军事建设,以图将来回复故土才是正道。在这个时候和处在巅峰时期的金国硬碰硬,绝对就是作死的节奏。本来两国已经就此达成了协议,金国已经开始准备退兵,就在这个时候李纲开始鼓动宋钦宗,使宋钦宗做出各种不可理喻的决定,把战争推向不可挽回的地步。下面我们就看看,李纲到底鼓动宋钦宗做了哪些作死的事情。自己又做了哪些玩火行为?

一;谈和期间偷袭金营主帅,这时候赵构和张邦昌还在金营做人质。这个事后宋钦宗死不承认,对金国说是姚平仲个人行为,但在处理这件事时,李纲受牵连免职,在李纲的《靖康传信录》里,虽然没有直说,但李邦彦对金人说是李纲与姚平仲暗中结构,与朝廷无关,李邦彦把李纲扯进来绝非空缺来风。李纲因此被免职。奇怪的是李纲免职后,宋钦宗暗中给了他不少奖赏,还派吴敏告诉李纲,过些日子会给他复职。可见这件事,李纲和宋钦宗早就传统好了,姚平仲劫营绝不是个人行为。

当时姚平仲生死不明,宋钦宗干脆就说姚平仲死于锋镝。低三下四的好话说了一堆,总算金人没有就此事撕破脸。不过姚平仲并没有死,而是连续一昼夜抛出七百里,后又辗转入蜀,在人迹罕至的大山里躲了起来,这一躲就是五十多年,直到南宋孝宗朝,八十多岁的姚平仲才出山,陆游的《姚平仲小传》记录了这件事。至此事情真相大白,姚平仲就是宋钦宗派去劫营的,李纲作为当时宋钦宗的军事主帅,军事行动的负责人,应该就是主谋。真正不知情的应该是种师道。宋钦宗和李纲双缄其口,都不承认,一个是无法和进过交代,另一个这种不管张邦昌和赵构死活的行为,道义上也说不过去。

渴望胜利可以理解,但是能解决实力悬殊的问题吗?即便是姚平仲偷袭成功,抓住完颜宗望,能够彻底改变宋金之间的战局吗?

二;放纵士兵,对正在和谈期间休兵的金人开炮,因为姚平仲事件被免的李纲再次被启用,他巡视城上防御,发现士兵不敢对城下的金兵开炮,询问得知,蔡楙下令,和谈期间不得随意向金国士兵开炮放箭,李纲则下令,离得近,够得上就放炮,该打就打。气的金国人在和谈的条件上加上一条,必须处理了李纲,和谈才有的谈。

三;两国和谈成功,金兵退走,李纲以护送为名,派十万大军跟随其后,并告诉跟随的人,金兵掠夺了大量辎重,走不快,看到机会就抢。但是跟随的人忌惮金兵的战斗力,没敢动手,而这时,金国另一路人马由完颜宗翰带领,正向京城进发,半路听说和谈成功才折回北返,如果完颜宗翰这时候带兵来京城,北宋的汴梁城几乎是一座空城,大军都追完颜宗望去了,李纲玩了一把火,幸亏手下胆小,没有按照吩咐抢完颜宗望的物资,如果抢了,大军被完颜宗望拖住,完颜宗弼直取汴梁,如入无人之境,北宋早就亡国了。

四;金国撤军的条件是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与金,这时宋钦宗以下达割让三镇的诏书,但三镇守将和民众反对强烈。李纲乘机让宋钦宗背地里下旨三镇守将不得交付三镇。然后与金人谈判,三镇民众和守将不舍故土,不肯俸诏,要求免割三镇,增加岁币替代三镇。李纲也知道这么做不地道,秋后金国肯定还会因为北宋撕毁协议而再次发兵,于是建议宋徽宗在三镇建立世袭的藩镇,给他们更大的权利和可以世袭的承诺,希望借此激励三镇守将的死战决心。

五;大部分朝臣对形势还是有清醒认识的,靠军事对抗,成功率是极低的。宋钦宗也不敢冒这个险和金国彻底决裂,毕竟是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危亡的大决定,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以当时的情况看,是输的可能更大,这样的风险,宋钦宗担不起。他的犹豫完全可以理解。但必定初登大宝,血气方刚,也并不甘心向金人地头,总盼着有奇迹出现,李纲的京城保卫战打的有声有色,多少给了宋钦宗一些信心,所以他对李纲还是十分看重的。李纲借此多次上书,甚至数次提出辞职来威胁宋钦宗,要宋钦宗集全国之力和金国拼个你死我活。使打算割了三镇,换取和平的宋钦宗摇摆不定。即不肯诚心实意和金国议和,也不敢大举调动兵马摆出和金人决一死战的的态势,怕的是割地求和这最后的退路都被堵死。其结果是求和不成,战争不利,以亡国为代价,为自己的首鼠两端买单。正是因为吴敏、徐处仁、李纲等人的撺掇,宋钦宗才做出了不割三镇,暗中联络耶律大石和写密信拖箫仲恭带给耶律余睹,打算策反耶律余睹的荒唐事,致使宋金关系彻底决裂,金国再也不指望能和宋钦宗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解,于是产生了换个中原皇帝做邻居的想法。

李纲作为臣子来说算是忠臣,但只是个能够英勇作战的将才,李纲是文人出身,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具有儒家思想提倡的那种正义感。但他不是政治家,政治家不会受到任何思想的禁锢,他们只会根据情况来决定,怎么去做会获得最大利益。宋钦宗一开始就应该看清形势,金国暂时没有吞并中原的想法,金国新创,刚刚取得巨大胜利,正在势头上,军事对抗希望渺茫,应该避其锋芒,面对现实,委屈求和,然后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国民因失地受辱,必将同心协力,卧薪尝胆,而金国人则会因为志得意满,捞的盆满钵满,生活腐化,失去起初创建国家时的斗志。

后来南宋草创,条件十分艰苦,国家机器几乎不能正常运转,但赵构却能够在夹缝中顽强的生存下来,就是因为赵构对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对金国一直示弱,每次给金国写信都恭敬有加,甚至低三下四。对内则加紧培养新生力量,消灭民变兵乱,组建军队,对伪齐刘豫蚕食挤压。慢慢站稳脚跟。迫使金国废掉伪齐,甚至愿意承认南宋政权,把黄河以北土地还给南宋。可惜完颜宗弼破坏了这次和谈,发兵中原,这时南宋的力量虽然仍不足以灭掉金国,但凭着天时地利人和,自保完全没有问题。在复杂的形势下,赵构毅然采取议和政策,他没有像他哥哥那样首鼠两端,战则战,和则和,决定了雷打不动,南宋虽然只能偏安一隅,但延续了宋朝国祚一百五十多年,赵构是真正的政治家,不为任何观念和思想的禁锢,能够做出坚定的选择,这也是史书把他和光武帝刘秀相提并论,称为中兴之主的原因。

不是所有不屈服想要硬拼的就都是对的,当年韩侂胄鼓动宋宁宗贬秦桧,赞岳飞,发动对金战争,本想名垂青史。但结果是身败名裂。相反当年澶州城下,寇准赔款求和,放弃燕云十六州的争夺权,但青史留名。如果没有赵构延续大宋国祚,宋朝亡于宋钦宗之手,李纲的命运就很难说了,是千古罪人还是赤胆忠臣,全靠世家一支笔。历史上的这些事的确很难说。

关键词: 完颜宗望 低三下四 首鼠两端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