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热文:地缘详解曹彰征乌桓

时间:2023-01-27 12:58:2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66回]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相关资料图)

第66回 再征乌桓

天下已成三分之势,却并不代表各家内部就此安定,只需在地缘博弈中考虑另两家的情况了。不管是魏、蜀、吴,在边缘山地都还生存了不那么服从管束的边缘势力。相比东吴所面对的山越,蜀汉所面对的西、南夷,看起来牌面最好的曹魏,反而是潜在危机最大的。

无他,北方固然是中央帝国的人口、政治中心,但却也无时无刻不在面临来自草原的压力。每当中央帝国陷入内乱时,作为农牧争夺焦点的河套之地总是会最先失去。建安二十年,曹操在归并九州时,就已明确把对应东、西套平原及其边缘高地的:朔方、五原、云中、定襄四郡撤销,将这四郡之民回迁至山西高原。

山西高原由北至南包含:大同、太原、忻定、临汾、运城,五大盆地。在东汉的行政建制中,临汾、运城两大盆地属于河东郡范围,并被划入中央直属司隶校尉部;太原盆地及忻定盆地南部,属于太原郡范畴。与包括忻定盆地北部及大同盆地的雁门郡,以及河套四郡都属于并州的一部分。由河套回迁回来的四郡之民,被重新缩编为四个县,在太原郡北部忻定盆地的部分,合并建制为"新兴郡"。

放弃的不仅仅是河套四郡,雁门郡亦失去了大同盆地北部,以大同市为中心的部分,而只保有南部以朔州市为中心的区域。被迫放弃的这部分,成为了鲜卑南下中原的跳板。其中时称"平城"的大同,更是成为了后来北魏的都城。如果你知道当年刘邦被匈奴所围的白登山,就是在平城东北,就不会为游牧者控制这片土地感到意外了。

除了"非法入侵"长城以内,或原本合法内迁,但又反客为主驱逐汉官的游牧者以外。曹操控制北方时,居于山西高原北部的匈奴人及居庸关以西地区的乌桓人,算是合法内迁者,并在行政上居于朝廷尚能控制的郡国。这其中主要包括分布于上谷、代郡、雁门境内的乌桓人,以及太原郡境内的南匈奴。这些地区原本分属幽冀两州,其中上谷、代郡属于幽州;太原、雁门属于并州。现在则都是曹操以"冀州牧"一职直接经营的大冀州的一部分。

上述区域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位于居庸关以西。居庸关是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的连接点。如果从地理角度来审视这四个郡的特点,代郡和上谷对应的是燕山与太行山之间的一系列小型盆地。包括张家口所处的张家口盆地,蔚县所处的蔚县盆地等等。对于从蒙古草原或山西高原,入侵华北平原北部的游牧者来说,这一系列小型盆地是最好的跳板。正因为如此,代郡、上谷故地后来成为了河北省的一部分,作为拱卫北京的外围防区。

太原、雁门两郡则就像刚才我们说的那样,对应的是山西高原北部的:太原、忻定、雁门三大盆地。在这些内迁乌桓、匈奴人已经连成一片的情况下,曹操撤并河套四郡,将有限的人力集中在匈奴与乌桓之间建制"新兴郡"。为的就是战略上阻断匈奴人与乌桓人之间的联系,以避免出现像河套地区那样羌胡合流的情况。

光这样做曹操仍不放心,尤其是对已经定居于太原盆地的南匈奴人。太原盆地的位置已处于山西高原中部,由此向南可入河东、直指关中。之前南匈奴部就几次这样做,包括两次和白波军合流南下(一次是侵扰河东,一次是救献帝),以及与高干结盟被钟繇阻击于阳平那次;除此之外,由太原盆地还可以借助太行八陉中的井陉,直入河北平原。这条连接山西省会太原,及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古道,当年可是赵国连系太行山两侧国土的重要通道。

鉴于太原盆地的重要性,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时,借呼南匈奴单于厨泉入朝朝见之际,将其留在邺城,高官厚禄养着,让他的弟弟去卑回去临国。同时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各有其帅,史称"五部帅"。这匈奴五部的驻牧之地分别位于今山西省:汾阳、祁县、隰县、忻州市、汶水县等五市县。与汉地之民相邻而居,并安排汉官就近监督。

南匈奴自从董卓乱汉以来,虽一直以太原盆地为依托,屡屡介入中原乱局,但自从上次跟着高干反过之后,算是认清形势铁心跟着曹操。只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匈奴人只听调不纳税,人口越来越多。汉地统计人口是以"户"为单位,游牧民族住的是毡帐,统计单位为"落"。五部匈奴加起来有三万余落,自幼骑射的游牧者,出精锐骑兵的比例要远高于汉地之民,便是一落出一骑,亦有三万铁骑。将其分属五部,能够分而治之降低风险。

基于地缘环境变化,内迁的这些南匈奴,日后不可避免的会有更多的汉化倾向,又由于南匈奴历史上曾多次迎娶过汉家公主,与汉家天子约为兄弟,这五部匈奴的首领遂都以"刘"为姓。后来刘渊借西晋八王之乱之机,还曾以恢复汉室天下为名立国,史称"赵汉"或"匈奴汉国"。

稳定了太原的匈奴,代郡的乌桓又出事了。上谷境内的乌桓当日跟着塌顿和"三郡乌桓"举事,被曹操攻败后一并内迁。雁门乌桓曾经和匈奴屠各部、黑山军一起跟袁绍为敌过,吕布当日避难河北,就被袁绍安排在前线对抗这三股势力组成的联军。雁门是鲜卑的重点渗透地区,而自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之后,整个蒙古草原已经是鲜卑人的天下。在这种情况下,雁门乌桓渐渐势衰,被其它部族吞并或融合。此外在上郡也还有乌桓部落存在,当日曹操北征河北时还来朝拜示好。

现下乌桓余部中最强者,就是之前没怎么参与中原战事的代郡乌桓。代郡乌桓共分三部,为首者叫作"无臣氐"。见曹操无暇顾及北方,这三部首领纷纷自称单于,希望能就此号召分散于各地的乌桓残部,并多次劫扰地方。曹操在二征濡须之前为避免后院起火,除了将匈奴分为五部以外,还把自己幕下的仓曹掾,河东人裴潜调任去做代郡太守。

仓曹这个职位是主管粮食、仓储的(正职称掾,副职称属),但裴潜的才能却不仅限于此。按曹操的意思,是让裴潜多带精兵前去镇压。不过裴潜却认为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代郡乌桓势大,动辄便可聚兵万余。而且乌桓首领们横行代郡,心里其实也是不踏实,时时防备朝廷派军前往的。如果兵马带多了,会打草惊蛇,让他们迅速起兵把我堵在外面;带少了又让乌桓人轻视。索性不带兵,单车前往,慢慢的用计谋解决问题。

乌桓人见新太守前来履职,心情可用"惊喜"二字来形容。惊的是,自己之所以能够横行那么久,一方面是势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地方官员中有与之勾结者。现在曹操换太守,显见是冲着自己来的;喜的是这位新太守只带了几个随从,没有带军队来,那么就意味着曹操是想用怀柔手段来安抚自己了。

然而真等曹彰的兵马追过来,轲比仁领着鲜卑两万余骑却只列阵不出战。说得直接点,轲比仁想看下风向再做决定。看到曹彰在战场上勇猛无比,箭无虚发,轲比仁在乌桓兵败后便引军退入塞北保存实力。曹彰这次出征,算是取得了完胜。不仅拿回了代郡还顺带稳定了上谷。只是鲜卑的实力并没有削弱,日后曹魏与鲜卑终还是要有一战的。

当时曹操正驻军于长安,准备南征刘备,留守邺城监国的是曹丕。曹彰前往长安向父亲述职路过邺城。曹丕怕他骄傲,交待他前往长安献俘表功时,千万要表现的谦恭有礼。曹彰不像曹植是曹丕的竞争对手,可以成为曹丕的得力助手,这样做是为了示好这个勇猛的弟弟。有了曹丕的提醒,曹彰在曹操面前表现得很得体,将功劳全部归于部下。而且当日在大胜之后,曹彰还特别给了部下几倍于平日的奖赏。这种大将风度让曹操异常高兴,握着曹彰的胡须称赞道 "黄须儿竟大奇也!"(我的黄须儿真是不同凡响啊!)。

- END -

既然曹操和新太守这么给面子,乌桓人自然也是要给面子的,当即跪拜叩首表示服从,并把此前几次掳掠妇女、财物、器械归还,以示自己并无反叛之心。安抚住乌桓人之后,裴潜慢慢的梳理好代郡的官僚体系,按律诛杀了和乌桓勾结的十几名官员。这件事情一做,震动了整个北方边境地区的胡汉之民,民心皆开始心向曹魏。

然而代郡毕竟是民族混杂之地,光这样做还不足以稳定地方。日常治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胡汉冲突问题。裴潜的做法是依律治理,对乌桓人"摄之以法"。原本乌桓侵扰百姓,地方官员担心会引发冲突,往往不敢处理,直至索性与之勾结。现在一律按朝廷律法,秉公处理。像一开始诛杀的十几名官员,裴潜杀他们的理由亦都有律可依。你跟乌桓人私交好没问题,跟乌桓部中的"少数"坏分子勾结劫掠百姓那就是死罪。

乌桓人虽然觉得在这个新太守的管理下,日子没以前舒服,却也因裴潜公事公办的做风无话可说。而且只要你不犯法,裴潜在其它事情上并不会为难乌桓人。反过来,再也不用受乌桓气的代郡百姓,则觉得这个新太守对自己这边很宽厚,愿意为一直被乌桓人欺压的百姓出头,更加跟朝廷一条心。在民族结构复杂的边疆地区,地方主官无可避免的都会遇到类似情况。不去主观区分民族背景,严格依法治理,方是稳定地方的唯一法宝。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看代郡经过两年治理已经安定,就把裴潜召回身边加以表扬并委以他任。不过回到丞相府的裴潜,在阐述过自己依法治理的理念后告诉曹操,以现在的形势看,代郡很快就会发现叛乱。裴潜没有明说的是他认为继任者做不到这点。客观说,想用律法约束动辄武力相向的游牧者,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裴潜能够做到这点,与他敢于单车赴任,一开始就震慑住乌桓三部首领有关。在没有国家暴力机器做后盾的情况下,其他人就算想学也学不来。强行学反可能真的激起民变。

听过裴潜的分析,曹操有些后悔这么早把裴潜给召回来了。几十天后,代郡果然传来乌桓作乱的消息。既已翻脸,再把裴潜派回去意义就不大了。唯今之计只能派军平乱,彻底解决掉这最后的乌桓。曹魏那些大将,当下都在汉中、襄阳、江淮前线。刘备此时正在攻打汉中,曹操自己正在准备西征驰援夏侯渊,这次领军出征乌桓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彰。

帝王之家子嗣多,曹操一生共有二十四子。不过并不是所有儿子都能青史留名,建功立业的。这些儿子中事迹较显的有五人,包括:长子曹昂、次子曹丕、三子曹彰、四子曹植,以及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曹冲。曹昂二十岁的时候就被举为"孝廉",在宛城替父而死,算是应了这个功名的原意;曹丕、曹植文采能与曹操齐名;曹冲聪明绝顶。与这四个以文德立身的兄弟不同的是,曹彰却是厌文好武。从小就臂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搏斗,箭法也好。

曹操曾问几个儿子的志向,只有曹彰的回答是"好为将",希望能效法卫青、霍去病,披坚持锐,驰骋疆场。曹操不缺文采好的儿子,有这样一个好武的儿子亦是十分开心。对他唯一的要求,是还是要读些圣贤之书,不然再厉害也是匹夫之勇。由于曹彰的胡子是黄色的,曹操家里家外亲切的称之为"黄须儿"。

因为好武,曹操很早就把曹彰带在军中熟悉战事了,只是还没独立领军打过仗。乌桓势衰,此番作乱不过是疥癣之疾。既然黄须儿的偶像是卫青、霍去病,大将们又都在南线战场,派他去征讨代郡乌桓,打怪升级实是再合适不过。对曹彰的武力,曹操是不担心的。他担心的是曹彰会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不依军法从事。因此临行之前曹操告诫曹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一举一动都要依法行事。此外曹操还特别安排了熟悉乌桓事务的田豫做他的副手。

由河北去往太行山之西,共有八条官道可供通行,合称"太行八陉"。如果目的地是河东郡,那么可以走最南端"轵关陉",当日汉献帝就是从此道回归洛阳的;如果想先入上党高地,再转去它处,则可走连通壶关的"白陉"、"口陉",以及未入八陉之列的"羊肠坂道"。当日曹操北征袁绍诸子婿,这些孔道也都介绍过;或是去往太原,则可走刚才提到的井陉。十九世纪末修筑的"正太铁路",便是依这条古道修建的,石家庄亦因此提升地缘政治地位,成为了河北的省会。

八陉中最北端的军都陉,能够通过著名的居庸关,直通上谷郡。当日公孙瓒就是沿此线路,追杀他的上司幽州牧刘虞。而曹彰要是想从河北直入代郡郡治"代县"(河北省蔚县代王城)的话,将要走的是"蒲阴陉"和"飞狐陉"。需要注意的是,这两条线路并不是并行关系,而是一条首尾相连,接力完成任务的通道。简单点说,你需要先通过蒲阴陉先进入太行山脉中的山间盆地"涞源盆地",两汉在此建制有隶属中山国的广昌县(河北省涞源县),然后再由广昌透过"飞狐陉",向北进入代县所处的"蔚县盆地"。

需要说明的是,以涞阳终点为蒲阴陉还可分为南北两线。一条是由河北省唐县出发的南线;一条是由河北省易县出发的北线。前者的主要关口为又称鸿上关的"常山关"。由于是通过古称"恒水"的唐河进入太行山地。可称之为"唐河道";后者是以北易水河谷为起点,主要关口为"紫荆关",可称之为"易水道"。又由于易水是拒马水(涞水)的支流,且最后一段路程还是要借助拒马水上源来完成,这条北道亦可称之为"拒马道"。紫荆关所对应的位置,正是北易水与涞水上游的分水岭。

曹彰所选择的进军路线是蒲阴陉北道,即"拒马道",这个选择显然是田畴的主意。南北两道的区别,在于北道连通的是地属幽州的涿郡;南道连接的是地属冀州的中山国。虽然这两州在行政上都已是大冀州的一部分,但作为幽州土著的田豫会对北道的情况更为熟悉。而探知曹彰由拒马道进军的代郡乌桓,则潜入易水之北也就是紫荆关的位置上设伏。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个设伏的好地方。紫荆关所处的分水岭名叫"黄土岭"。如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历史比较了解的人,应该知道1700多年后,在此发生过一场"黄土岭战役"。由涞源城出击的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便是在这一带殒命的。

由于紫荆关还属于涿郡地界,曹彰并没有想到在这里就能遇到代郡乌桓的骑兵。当然,这也是思维上的局限了。虽然作乱的是代郡乌桓,但谁也没规定,熟悉地形的他们不会把阻击线推进到代郡之外。见遭遇突袭,曹军这边顿时乱作一团。按说儿子出征,曹操配给他的肯定都是久经战阵的精兵,不至如此不镇定的。问题是曹彰没想到会这么早接战,配给他的兵马大都还在前来集结的路上,当时身边只有一千步兵和数百骑兵,而设伏的则是数千乌桓骑兵。

关键时刻是田豫做出了战术安排,依托地形以车辆围成圆阵,再让步兵满弓待命。乌桓骑兵冲过来,就用箭阵射阻。冲到阵前或者撤退的话,曹彰再领骑兵冲出阵去短兵相接。如此几次攻击,损兵折将不能破阵的乌桓,军心就散了,半日之后便向北溃逃而去。战术是田豫设计的,仗却是曹彰身先士卒打的。在战斗过程中,曹彰还身受几箭,好在有铠甲挡着,人没有受伤(要在影视剧里,再漂亮的甲一箭也穿了)。从防御角度,这是当年李陵以五千步兵,就敢深入漠北的战法。最先用此阵法的则是曹彰的偶像卫青,被称之为"武刚车阵"。李陵当日只有步兵,因此只能被动防御。卫青那时还配有五千骑兵,除了用车阵防御,还能主动追击。

这次曹彰身边还有数百骑兵,而且身后还要渐次集结而来的后续部队,自然是要效法偶像的。见乌桓西逃,曹彰决定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在曹彰的追击下,乌桓人一泄千里。所谓兵败如山倒,乌桓人一路北逃至代县后,并没有止住脚步而是继续向北逃窜。代郡郡治"代县"所处的蔚县盆地,纵横其间的是桑干河右岸支流壶流河。过了代县顺着壶流河跑,就进入了桑干河谷。而雁门郡所覆盖的"大同盆地",核心河流就是桑干河,这条河流在流出雁门,穿过代郡之后,继续向东横穿上谷,然后进入河北平原,化名为与北京相依的永定河。

代郡乌恒的直接控制区,实际就是在蔚县盆地之北的桑干河谷部分。这条河流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两汉在壶流河汇入桑干河的河口处,建制有"桑干县"。在桑干河成为通用名之前,这条河流被叫作"治水"。原本桑干河谷基本都是在乌桓部落的控制下,在乌桓势力衰退后,代郡东西两侧的桑干河谷,都成了鲜卑人的天下。当时的鲜卑分为数十个部落及部落联盟,在塞内的主要力量就是在桑干河谷,一是在雁门郡的北部以平城(大同市)为中心的区域驻牧的步度根、扶罗韩两兄弟;二是上谷境的轲比能部。

以无臣氐为首的代郡乌桓逃到桑干县时有两个投奔对象可以选择,一是鲜卑扶罗韩部;二是鲜卑轲比能部。最终的选择是扶罗韩,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是轲比仁与曹魏的关系过于接近。当日阎柔统治部分乌桓、鲜卑部与公孙瓒作战时,轲比能就加入了。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时,轲比仁亦表示愿意效忠。后来幽州民乱,轲比能又亲率三千骑兵,随阎柔平定叛乱。而他获得的奖赏就是进入上谷郡,占有上谷乌桓内迁后留下的牧地。

虽然选择了归属扶罗韩,但无臣氐和诸乌桓首领,又觉得扶罗韩虽有部众数万,但能力又弱了些,遂同时去信轲比能,希望他也能引军前来接应,三家一起共同对抗曹魏。于是几乎同时接到信的扶罗韩和轲比能,各率万余骑火速前至代郡北部与之会和。曹彰追至桑干,部下们见乌桓西逃雁门,自己也已深入代郡二百里,都觉得不要再追了。理由是临行前曹操交待过,不许深入敌境。换句话说,曹操这次的交待的任务就是在代郡平乱,不要把鲜卑人搅进来。

曹彰对部下们的这种看法却不以为然,认为出战就是为了取胜,不应该受这种限制。敌人明明就在眼前,追上就能打败,哪能因为一条行政线就放跑的道理。如果因为服从命令而放跑敌人,决非良将。遂命令继续追击,并下令落后者斩。曹彰即是主将又是曹操的儿子,这种情况将士们只能克服疲劳继续追击。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追上了对手。乌桓这边没有想到,曹彰能这么快追上来,一场大战下来被对手斩俘数千,算是彻底的垮了。这些归降的乌桓后来都被悉数内迁,虽然还会有一些乌桓部落散布于黄土高原,但总体来说乌桓最后复兴的火种算是彻底的熄灭了。

现在问题来了,代郡乌桓不是和鲜卑两部联手了吗?要知道这次三方会盟,两部鲜卑可是各带了万余骑兵,曹彰即便在追击过程中,陆续有后续部队前来汇合,兵力肯定也是偏弱的。打乌桓可以,打鲜卑、乌桓联军,就算胜也不应该这么快。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鲜卑人根本没有参战。轲比能率部进入雁门的目的,并不是与扶罗韩和无臣氐结盟,而是乘机吞并扶罗韩部。在三方会盟的酒宴上,轲比能乘机斩杀了扶罗韩,当场扶植他的儿子泄归泥,并将其部众并入自己麾下。

草原上就是这样崇尚强者,即便是父子亦有不加掩饰相残代位者。扶罗韩难成大事,乌桓人能看出来,他自己的属下也能看出来。因此轲比能在杀了扶罗韩后,再示好善待泄归泥,便顺利的完成了两部合一。做完这一切后,轲比能再与无臣氐结盟。于乌桓/鲜卑联盟说,鲜卑两部合一来说并不是坏事,最起码鲜卑这边可以统一号令。只是对于乌桓人来说,这样说的前提是轲比能会帮自己。

关键词: 为中心的 不可避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