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晚清的社会改革,为什么不能成功?

时间:2023-09-08 15:13:3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当历史步入到晚清时期,清王朝的衰落已经是走向不可避免的趋势了,稍有眼见的人士,都知道这艘"船"很难再闯过惊涛骇浪了。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来说,他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想方设法通过社会变革的方式,以延缓清王朝存续的时间。如果说"戊戌变法"时的清廷,除了光绪等少数开明人士之外,大多数保守派还不情不愿的话,那么将近十年后,也就是到了二十世纪初期之时,连慈禧也感到不改革已经不行了。

慈禧等人态度的转变,自然和深刻复杂的社会形势变化有关。其一是八国联军侵华前后,清廷在西方列强的欺压下,毫无还手之力,西逃回来的慈禧,开始意识到世界文明潮流的发展大势已然不可阻挡,等待观望的结果只能是等死。

其二是发生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在清朝的统治地盘上大打出手,到作为"被碰瓷"一方的清廷,却只能宣布中立,脸面都丢尽了。而且从日俄战争中,清廷也看到了一线希望,日本的君主立宪制,还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他们清朝不能尝试一下,以顺应民众的呼声呢?

所以种种因素的累积,迫使清廷开始正视社会改革,地方的督抚大员们,也纷纷要求进行改革,于是清末轰动一时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团"就这样诞生了。当时被排出去的几位大臣们,分别前往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考察。在历经将近一年时间的考察之后,他们返回清廷,很快提出了改革的措施,也以正式的文书颁布天下。

今天看来,当年清廷的改革,也确实有不少的亮点。比如废除了长达上千年的科举制度,改为新式教育制度;建立现代行政管理机构,比如仿效西方的议会,在地方设立资议局,在清廷设立资政院等等。可以看出,清廷是准备为君主立宪下一番功夫的,但为什么他们的改革失败了呢?

首先是清廷有着改革的决心,却行动迟缓。说白了,他们画出了路线图,然而在行动上却慢了很多,有时候是被下面推着往前走。这样的行为方式,自然让当初抱着很大期待的士绅们失望透顶,感觉清廷是在敷衍了事,这就是期望值越大,失望值也就越大。

其次是由于改革的被动性,以及社会形势的快速变化,所以每当清廷行动一步的时候,却总是慢了一拍,所以即使改革了,却总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这更加剧了大家对清廷的不满。

更为重要的是,那些热切希望社会变革的年轻人等不及了。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写的那样:少年强则国强。那些年轻人,在经历了新文明的洗礼后,越发不满足清廷畏首畏尾的改革了,以徐锡麟、汪精卫、林觉民、蔡元培等为首的年轻人,开始了武力革命的方式,在他们的感召下,清末起义风起云涌,成为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一股主要社会力量。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