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一个被大家误解的李鸿章:本是晚清重臣,但却一直被冤枉至今

时间:2023-08-29 13:10:0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更是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资料图)

这期间,他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可以说,他的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所以,大家说起晚清时期的政坛,总绕不过李鸿章其人。毕竟,唯有这位大臣,代表腐朽的清廷行走在外交的前沿,为大清国背黑锅。屈辱性的条约签得多了,后人对李大人的印象难免会变得"脸谱化",觉得他就是条受朝廷摆布的走狗,苟图衣食的卖国贼罢了。

笔者觉得,对历史人物的解读,应该站在一个较为客观的角度。倘若,世人单纯地将李鸿章视作的卖国贼,显然是滑天下之大稽的。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怎能将一个人物片面地盖棺论定呢?今天,笔者且带大家重温那段历史,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

回溯吕贤基被敌军重重包围,即将战死沙场时,李鸿章骑着下人送给他的坐骑一骑绝尘,逃出生天。从这以后,李鸿章经历了父亲的死亡、陈玉成的穷追不舍,连李氏的老宅都被敌人付之一炬了。当时的李鸿章,刚刚过了不惑之年,他人生中的第二次拼搏,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一个四十岁的老男人,在经历了两次挫折之后,能否再重新奋起呢?

李鸿章意识到,自己之所以遭受这样的打击,完全是因为无法做到准确的自我定位。于是,李鸿章开始寄希望于老师曾国藩,希望老师能为他提供展翅翱翔的机会。

说起来,早年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家境差不多,相比之下,曾国藩的家境要更困难一些。在曾国藩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考取功名跻身仕途之后,仍未能从经济窘迫的处境中解脱出来。因为家人,每年曾国藩都要支出一大笔钱,甚至,还欠下不少外债。

在回乡组建军队之前,曾国藩面临着这样的现实问题:怎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银两?从后来发生的事来看,曾国藩颇有底限,他既没有结党营私,亦没有违法乱纪。在此期间,他赚的每一笔钱都是干净的。为了赚钱,曾国藩做了大多数官员都不会做的事。他自掏腰包承包湖广会馆,然后,在馆内承办婚礼,给别人的婚礼担任司仪。一个朝廷大员,能够自降身段已难能可贵,能发现这份"商机"更是难得。

在破产的边缘,曾国藩找到了一条生路,成功摆脱了困境。让他哭笑不得的是,没过多久朝廷的委任状便送到了他的手里,礼部侍郎。随着曾国藩这个"宝藏男人"被朝廷发掘出来,他兼任的官职也越来越多,兼工部侍郎、兼兵部侍郎、兼礼部侍郎。这相当于什么呢?一个人被赋予了国家的教育、建设、国防、人事四项大权,这种情况除蜀汉诸葛亮之外,唯曾国藩一人。

深受朝廷重用,为何曾大人还"哭笑不得"呢?

原因是:朝廷配发的工资太寒碜,虽曾国藩兼任了四个侍郎,工资却没见涨。曾国藩向咸丰递交了一份奏章,希望皇帝老子放自己一马,给他个肥差缓解经济压力。然而,纵咸丰一朝仅有曾国藩这么一个能干的大臣,咸丰怎会放过?被逼到绝境上的曾国藩,干脆上疏斥责皇帝不懂朝政。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破罐子破摔,反而换来了咸丰皇帝更残酷的报复。咸丰看完了折子,冷笑着说:"那曾大人就再兼任个刑部侍郎吧。"这下子,六部之中除户部之外,各机构领导被曾国藩兼任个便。每天曾大人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

曾国藩熬了几年,皇帝老子终于大发慈悲,决定让曾国藩放个假--委任曾国藩去江西监考。在当时,监考能从考生身上刮不少油水,这一点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皆心知肚明。遗憾的是,可能曾大人此生与贪赃枉法没有半点缘分,他刚刚调任江西,洪秀全的"天兵"就揭竿而起。

就这样,咸丰皇帝赶忙撤回委任状,让曾大人奔赴前线,先把太平天国平定了再说。常年担任要职的曾国藩,自然清楚目前的清军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想要解决叛乱,就必须更改军事体制,重组大清军界的领导班子。为此,曾国藩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其他四十三名讨贼大臣,带头付诸行动。

在此期间,李鸿章亦收到了曾国藩的书信。

曾大人正值用人之际,窘迫的李鸿章走投无路,投入曾国藩门下,成为一名幕府新丁。李鸿章没想到,正是这段日子,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李鸿章初来幕府时,曾为曾国藩草拟了几篇奏章。对于李鸿章而言,写公文简直再简单不过。

经他写出来的文章,曾国藩十分满意,经常只字未改便呈交给朝廷。皇帝读完了奏章,亦觉得文章炉火纯青掐中要害,写文的手法十分老道,还嘉奖了曾国藩一番。曾国藩十分赏识自己的学生,立即请奏朝廷,希望能给李鸿章个一官半职,让他有权参与到机要事务的讨论中。

这件事让李鸿章明白了,自己绝不是"燕雀",而是"鸿鹄"。自己的文章,只有像老师这样的无双国士,或庙堂之上的九五之尊能读懂,寻常人哪里懂得自己的才华?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鸿章又发现自己具备常人没有的宏观思维。曾国藩经常带着李鸿章会见各大要人,某次他与李鸿章前往宿松会见胡林翼时,曾、胡二人因为战略问题而爆发争论。李鸿章在一旁听得认真,觉得两人所言都有纰漏,于是,李鸿章情不自禁的说道:"这件事没有那么难,两位大人没必要争吵,且听我来分析。"经李鸿章的分析,两人恍然大悟。

曾国藩一语不发,胡林翼则十分惊讶,他立即问曾国藩,身边有这么好的人才为何不早日启用?曾国藩哭笑不得,他何时压制过李鸿章?

以清朝皇帝为例: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就能够看到具有东方特色的宫廷阴谋,这种阴谋的特点是非常阴柔狡猾,与公开透明的现代政治截然相反。施展这种权谋的人,其目的就是将敌人置之死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会不择手段。若李鸿章能够换一种思路,放弃权谋而与朝中大臣互利共赢,大清的结局会被改写也未可知。

当然,玩弄权谋是李鸿章生平的污点,亦让李鸿章本人受害匪浅。但是,我们并不能以此将李鸿章定性为"阴谋家",擅长使用权谋,同样不能当作李鸿章"卖国"的佐证。在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中,这种权谋之术也曾用到了外国人的身上,并且,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且看日本人伊藤博文对李鸿章的评价:"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可以说,这个评价放在李鸿章的身上十分中肯。他的后半生,始终致力于让国家兴盛自强。这样的国之重臣,又怎能与"卖国贼"相提并论呢?

参考资料:

【《李鸿章传》、《清史列传·李鸿章》、《清史稿·卷四百十一·列传一百九十八》】

虽然,上述两件发生在幕府中的事让李鸿章重拾信心,但是,对李鸿章人生影响最大的,还是那篇弹劾翁同书的奏章。

当时,帝师翁心存的长子安徽巡抚翁同书,因对民变处理不当引发暴乱,在民乱发生时又弃城出逃。按理说,这样的行为必须被严惩,不过曾国藩在写弹劾翁同书的奏章时却犯了难。翁心存是当世道德楷模,又是咸丰帝的老师,且翁老的门生遍布朝野上下。如果,自己弹劾翁同书,不但咸丰帝要讲情,恐怕朝中的文武百官也要求自己网开一面。

该如何让翁同书得到应有的制裁呢?这篇文章着实有些不好写。

于是,曾国藩召集了幕府中所有文章高手,然而,他们写出的东西均不尽人意。曾国藩十分犯愁,最后,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李鸿章果然不同凡响,提笔写就:"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这篇奏章字里行间透露着正义,又不失杀伐之气。

咸丰帝在读完这篇奏章后,根本没脸面帮老师的儿子求情,反倒坚持严惩翁同书,让朝中文武均无法张嘴说情。随后,翁同书遭到严惩,先是被判处斩监侯,后来又被改判为发配边疆。李鸿章发现,自己不但才华横溢,还颇有权谋。仅一篇奏章,便断送了帝师之子的前途甚至生命。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的权谋尝试亦为他的人生树立了强敌。从这件事之后,翁心存的另一个儿子翁同龢便开始针对李鸿章,与其势不两立。说起来,让李鸿章遗恨终生的甲午之败,便是翁同龢造成的。由于,李鸿章不论智慧还是权谋皆胜过翁同龢,所以,翁同龢平时根本抓不到李鸿章的把柄。

为了报复李鸿章,翁同龢开始针对李鸿章穷毕生心血打造的北洋舰队,在北洋水师的粮草和武器上动了手脚,导致这支大清海军战斗力大衰。其实,李鸿章这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不该施展权谋之术。以他的能力,原本可以挽大厦于将倾,但他却太过执着于权谋。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