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北宋时期如何改变君弱臣强的?说出来你别不信

时间:2023-08-25 10:15:0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北宋君弱民强的说法是宰相赵普提出的,赵普认为在赵匡胤登基以后,当年跟着赵匡胤打天下的将领战功颇多,很容易对赵匡胤的统治地位造成威胁。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深知皇位得来不易。所以就在赵普的帮助下,赵匡胤就对当时的朝政进行改革,以图尽快改变君若勉强的局势,稳固统治。


(资料图片)

其实这个问题在高中课本上已经有了标准答案,其一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通过这一举动把朝中掌握着兵权的重臣一一排挤走;其二是重文轻武,赵匡胤把军事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中,把统治国家的事宜交由文臣来管理,而文臣更容易管理没有太多的反抗情绪。

赵匡胤所实施的这两个政策说来简单,但是背后反映出赵匡胤本人在治理朝政上的过人之处。历朝历代皇上想要做出大的变革,无不是踏着鲜血前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赵匡胤是如何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完成了这两项政策。

其一,杯酒释兵权。

开宝一年,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等几位手握重兵的高级将领。在宴会上赵匡胤表达,自从当上皇帝以后就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生怕有一天自己的皇位会被别人抢走。石守信等人也不是愚昧之辈,知道这是赵匡胤对他们几个手握兵权表示不满。于是就让赵匡胤给指了一条明路。第二天这几位重臣,就向皇上提交辞呈,赵匡胤当场同意,并把他们几位下放到地方去做节度式,同时还把自己的几个闺女许配给了众臣的儿子。

《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帝悟,于是召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从这点上来看赵匡胤是极为厚道的,历史上很少出现开国皇帝和功臣之间这样的和平结局。首先是得益于赵匡胤本人高超的说话艺术。其次是手下的将领能够审时度势。再来看历史上和赵匡胤面对同样境遇的朱元璋,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皇权,则是火烧庆功楼,没有给大臣留下任何机会。

《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明日,皆称疾请罢。帝从之,赏赉甚厚。庚午,以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皆罢军职;独守信兼侍卫都指挥使如故,其实兵权不在也。殿前副点检自是亦不复除云。

其二,崇文抑武。

在宋朝一代,文人的地位是所有朝代中所不曾见过的。宋朝文官不仅地位高,而且待遇也是超前。除了工资以外还有各种补贴,退休以后还安排有退休金。而且赵匡胤还定下了不杀文人的规定,不管是文臣在奏章中写的多么激烈,也不能予以死刑。反观武官,宋朝几乎看不到位高权重的人出现。

《宋史》记载:"仁宗皇帝在位四十年,以尧舜为师法,待儒臣以宾友。"

历史上有名的大文豪苏东坡,他当时牵涉到一桩严重的文字狱中。如果以其他朝代的法律来论处的话,苏东坡必死无疑。但是在宋朝对文人优待的风气之下,最后苏东坡被流放了事。这是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占了6位。赵匡胤这样的礼遇文人,所以宋朝的文官也是为大宋的建设肝脑涂地。

《宋史》记载:"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赵匡胤通过这两项措施完成了中央集权,把军事权力握在自己手中,避免了出现藩镇割据的情况。同时大举提高文官的地位,让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得到空前的强化。当然也正是由于赵匡胤的这些措施,造就了宋代官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恶性循环,最后葬送了大宋的一代繁荣。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