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于谦官居兵部尚书,手握军权,为何在夺门之变中坐以待毙

时间:2023-08-22 21:15:3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于谦,明朝名臣,抗击瓦剌的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夺门之变"发生时,于谦官居兵部尚书,军权在握,却眼睁睁地看着政变进行下去。这是为何?身为官场老手,难道他不知道政变成功后,他将会遭到清算?其实,他什么都知道,然而他什么都不去做,却是什么都做了。

临危受命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段屈辱。明英宗好大喜功,率领大军亲征瓦剌,结果兵败被俘。瓦剌原本只想着在边境劫掠一些物资,没想到意外俘获了明朝皇帝,这还了得?瓦剌赶紧兵临北京城下,同时索要巨额赎金。


(资料图)

眼看大难临头,明朝有的官员提出应该迁都南京。如果此议成功,瓦剌势必长驱直入,两宋之后又一次"衣冠南渡",北方大片领土将会失陷。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重要目的就是"天子守国门",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

于谦严厉批评了这一论调,认为京师是天下根本,不能轻易放弃。明朝的精锐部队已经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殆尽,于谦为了抵御瓦剌的入侵,四处征调兵力,积极组织防御。

瓦剌挟持着俘获的明英宗,直抵北京,要求谈判,并且索要赎金。当年北宋就是因为皇帝被俘,最终灭亡。于谦采取强硬姿态,提出孟子的思想"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瓦剌的要求,并且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明代宗。

瓦剌眼看挟持明英宗起不到作用,于是使出非常狠毒的一招:把明英宗遣送返回明朝。这一招看似是善意的释放,其实是想看明朝的好戏,让明朝两个皇帝互相内斗。

明代宗眼看哥哥要回来,有点不高兴,于谦劝说明代宗以大局为重,迎回明英宗。然而天无二日,这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似乎是早晚的事。

夺门之变

明代宗拒绝确立明英宗的儿子为太子,然而明代宗自己的儿子已经早夭,并且由于重病,丧失了生育能力。如果明代宗驾崩,势必出现皇位继承危机。

回国的明英宗一直等待着重新掌权的时机。1457年,大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拥立明英宗重新掌权,史称"夺门之变"。此时掌握军权的兵部尚书于谦,始终保持沉默状态,没有干预政变。政变成功后,于谦随即被定罪,并且处斩。就在这座他曾经誓死保卫的北京城,于谦结束了轰轰烈烈的一生。

于谦对大明朝有再造之功,然而为了国家的传承和稳定,他又不得不死。在个人的生死和国家的安危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夺门之变",于谦什么都没有去做,然而"无为"便是"有为"。当自己成为国家稳定的阻力时,他毅然决定牺牲自己。

结语

权力斗争的残酷,由此可见一斑。三国时的曹操,权倾朝野,如果他交出权力,结果当然会和于谦一样遭到清算。但凡是人,都有求生的本能。笔者观之,应该体谅曹操的苦衷,因为求生是人之常情。然而于谦的抉择,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求生本能,为了国家稳定,明知自己会死,依然不去争取个人的存活,这便是圣贤的水准。

中国历史上,为了争夺权力和个人荣辱,发生了无数卑劣的政治斗争。个人利益的提升,往往是斗争的首要目标。能够舍弃自己的生命,换取大局稳定的例子,并不多见。

于谦的一生,并不是为了服务于哪个特定的皇帝,而是效忠于大明王朝,一心希望国家稳定。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趣头条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