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南明为何未能延续大明国祚,仅几十载便覆亡?

时间:2023-08-22 18:14:5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大明王朝亡,享国祚276年。但李自成却并未成为那个最后的赢家,就在攻入北京城后不久,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选择归附大清,一片石之战的惨败,也让李自成只得选择仓皇撤出北京。而与此同时在中国广大的淮河以南地区,则在旧有的大明王朝管理体系之下, 进入"南明"时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中国历史上,王室南迁的案例并不在少数。两晋时期,由于晋惠帝的昏聩,贾南风的干权,八王之乱与大量少数民族南迁进入中原,最终也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灭亡;晋王室也只得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此后的近百年时间,依靠勠力同心,晋王朝甚至还出现了恒温北伐故事,更是有以少胜多瓦解前秦苻坚百万大军的淝水之战。而当北宋以靖康之耻的闹剧结尾,作为赵宋的唯一未被俘获的传人,康王赵构也是辗转多地,最终建立南宋,并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将仇雠辽国灭之, 更是将南征的海陵王完颜亮击而败之,此番种种也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胜负未曾可知,南渡或可续命。

但这一次,南明政权却在大明灭亡之后,从1644年明朝灭亡之后迅速组建南明弘光政权,到1661年永乐政权的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缢杀,仅仅十八载,几百万国土便已沦丧,在大陆上南明政权业已彻底覆亡。

那么又是何种原因导致南明政权会 如此不堪一击,仅仅几十载而亡的呢?

就在1644年李自成撤出北京之后,李自成迅速向其根据地陕西撤退,多尔衮引领下的满清则迅速进入北京城,添补政治空缺。作为久经政坛浸淫的政治家,多尔衮在皇太极时,曾多次率军入寇京畿等地,更是残忍至极,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但是此时的他却变了一副面孔。

"入京师,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葬故明庄烈帝后周氏、妃袁氏,熹宗后张氏,神宗妃刘氏,并如制"。

在着手安葬朱由检尸体之后,对于归附的明朝官僚纷纷许以高官厚禄,更为可笑的是当时一如吴三桂等人在被默许的态度之下打出的是"复君父之仇"的口号。

似乎大清王朝的首要目标就是李自成,而非南明。但唇齿之间的地理距离,上百年的明清之恩怨,强盛上升期的大清又怎会只满足于消灭李自成呢?

但是南明弘光政权,却在这种具有明显假意的口号之下,还希冀着借清平寇,这也让南明迅速丧失了先手打击清军立足未稳的契机。

倘使利用满清、李自成争斗的契机,团结汉族民众,以正朔为号,胜负又何至于如此。而弘光政权仅仅不足一年便亡,弘光帝朱由崧被清军所俘,与这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可谓是因果关系。

南明政权自弘光政权为始,历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无不存在政出多门、权利斗争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症结从正统上崇祯帝自缢后,他的三位皇子下落不明。按照《皇明祖训》的大明王朝继承传统,出自福王一脉的朱由崧上位其实是符合传统礼法,无可厚非的,但这种无可厚非却是建立在朱由检的三个皇子下落不明、大宗绝嗣之上的,因此这也使得一批不支持他的人便造就了"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等藉由此来动摇他的正朔地位。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东林党人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钱谦益等人支持潞王朱常淓 。这样的离心离德的局面,在隆武政权、鲁王政权上亦是十分明显。作为皇室远亲,他们能当皇帝,其他的皇族又为何不能呢?

而这样的上层建筑不稳定之下,也就会造就一大批权臣的出现。弘光帝时,大权在马士英、江北四镇将军;隆武帝时,大权皆在郑芝龙;永历帝时,则在孙可望、李定国。

作为手握大权者,当权臣的个人政治利益凌驾于整体之时,又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皇帝,显然这样的政治体系以及其治下的政权是岌岌可危的。

甚至,据记载载弘光帝喜搜罗美女,卖官鬻爵;而后继之君,鲁王、隆武帝亦是泛泛之辈更是为争正位,不惜贸然出击,不顾战机;而及至永历帝朱由榔时,此时的南明已经局处一隅,富庶的财赋之地江南早已沦丧,但即便是占据云贵川等贫瘠之地,永历帝却也仍旧摆脱不了依赖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窘境。

在《明史·食货志》中记载万历帝时:"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其亩甚窄,而凡沟渠道路皆并其税于田之中"、"盖中叶以后,庄田侵夺民业,与国相终云"。

这种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自王朝建立伊始,便如同跗骨之蛆一般成为王朝的痼疾。以自耕为主的农耕经济体系,随着王朝的发展、地主阶级的固化,被一步一步的蚕食。

面对日趋严重的土地兼并,在遭受了小冰河气候下的极端天气之下,山东大旱、陕西大旱、蝗灾就像是一把助燃之火,将原本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逼迫至反,民不畏死;于是李自成、张献忠们次第产生。

而面对此番境况,崇祯帝并无实质性举措,甚至还有将辽饷加之于农民之上的举动。而当南明作为承明朝国祚的朝廷之时,这一系列的积弊的累加,使得南明更像是历史周期律上行将就木的蹒跚老人。

诚然,随着与满清的斗争,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但单纯的依靠民族矛盾去抗争所得到的结局大抵也只能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般血淋淋的结局。

而离心离德、政出多门,则让南明的士大夫、地主阶级们在与满清的斗争之中,逐渐做出了更利于他们的选择,作为得利者的地主阶级们终于对于王朝姓朱、姓爱新觉罗产生了一系列的"反思",于是钱谦益、孙之獬、孙可望之流终于也比比皆是。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