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赵构赐岳飞的诏书,拍出千万价位,解开历史一大谜团

时间:2023-08-20 20:03:5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绍兴六年(1136)三月,就在岳飞准备北伐恢复中原故土之际,他的母亲突然病逝。事母至孝的岳飞立即放下军务,和儿子岳云"跣足扶榇",从鄂州(今湖北武昌)徒步护送母亲灵柩回庐山(今岳家市)安葬。忙碌完母亲的丧事,岳飞上表辞职,住到了庐山东林寺,准备按"丁忧"制度为母亲守三年之丧。


(相关资料图)

正是准备对金作战的非常时期,见枢密院接连发来公文催促岳飞出来主持工作无效,赵构连发三道《起复诏》,劝谕岳飞以国事为重,移孝作忠,立即回到驻防的地方。前两道诏书岳飞都推辞了,直到宋高宗下了第三道诏书,岳飞这才"趣起乃就军"。岳飞后人岳珂在《鄂国金佗粹编》中,全文记载了第二道诏书全文,赵构措词诚恳,语重心长地请岳飞"体国事之重,略常礼之烦",希望岳飞"趁吏士锐气,念家国世仇,建立殊勋,以遂扬名显亲之美",结尾处更是着重强调"故兹亲笔,谅悉至怀"。

为了劝说岳飞回到部队,赵构不惜放低身段,态度之诚恳,语气之委婉,请岳飞体谅自己的苦衷,移孝作忠,一个君王用这样的方式来劝慰臣下,数千年专制集权统治历史长河中实在是罕见。然而,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岳飞仍不为所动,坚持守制。

赵构无奈,又写了一封诏书。在诏书中,赵构指出--以墨缞视事,古人亦尝行之,不独卿始,何必"过"奏之耶?

请注意这一个"过"字,过犹不及,赵构对岳飞的不识抬举已经非常不满,直接告诉岳飞,你这样做有些过分了!

紧接着,赵构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君臣二人找了个台阶下,道:练兵襄阳以窥中原,乃卿素志。诸将正在矢师效力,卿不可一日离军。当以恢复为(念、重),尽孝于忠,更为所难。卿其勉之。绍兴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帝书赐岳飞。

字里行间,赵构是在隐讳地敲打岳飞,自己之所以这样有耐心,是因为"卿不可一日离军","卿其勉之"你最好是识相一些。结尾处"帝书赐岳飞"五字大有深意,赵构不着痕迹地指出二人之间的君臣有别。与第二道诏书相比较就看的出,"帝"与"赐"二字是重点,重要的话只说一遍。

看了第三道诏书,岳飞不敢再犹豫,立即回到了军中。他明白,赵构的忍耐已经到了临界点,如果自己再不识相,只怕事情就会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

或者,有人会认为这样释读历史是一种过度解读。历史虽沓不可知,但人性千余年来却没有太大变化。以人性忖度,当知此说不谬。

不知什么原因,岳飞的后人一直保存着赵构的第三道《起复诏》。乾隆六十年(1795),浙江布政使汪志伊去拜谒岳王祠,从岳飞后人手中见到了这道诏书,立即出资命工匠将它刻为石碑,立在岳王祠中。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入杭城,这道诏书下落不明。

1986年,《起复诏》出现在米国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位识货的香港拍家竞拍购得。2008年,西泠印社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赵构的这道《起复诏》精彩亮相,最终以近千万元的价格被一位杭州藏家购得。时隔近千年,后人有幸得睹赵构御笔:这道诏书长55厘米,宽30厘米,为朱砂手绘五爪云龙纹棉料纸本。

赵构一笔漂亮的行草令人叹为观止,称得上是继王羲之后无出其右者,大有一洗万古凡马空之势。

赵构书法成就暂不讨论,稍具书法知识的人就知道,作草书多在心情激荡难抑的时候,可以想象赵构写这道诏书时是怎样的一副咬牙切齿状。

或者又会有人忍不住出言讥讽这是在过度释读历史,风月君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忖度历代帝王心术的。就在赵构给岳飞写了第三道诏书后,他也给岳家军发去了诏旨,撂下了狠话,岳飞如果"依前迁延,致再有辞免,其属官等并当远窜"。这话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岳飞还不识抬举,推三阻四的话,不但是你,就连你的手下人也得一起吃挂落,全部远窜,贬往蛮荒之地。

赵构一连赐给了岳飞三道《起复诏》,为什么只有第三道诏书保存流传至今?其中缘由不值得后人深思吗?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