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南宋享国152年,南明国祚38年,为何差距这么大十二字祖训!

时间:2023-08-17 14:10:2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南宋享国152年,南明国祚38年,为何差距这么大?十二字祖训!前一篇文章笔者列举了南宋和南明这两个汉民族建立的王朝那些相似点,其中南宋享国152年,南明仅享国38年,时间差距这么大,与不同的民族政策有很大关系,那么南宋和南明在民族问题上都采取哪些政策呢?南明国祚短与十二字祖训脱离不了干系,我们先来了解下宋朝。

宋朝在民族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政策呢?赵光义的"修德以怀远",宋仁宗时期虽然有主战派和主和派针锋相对的观点,但是并不妨碍类似于范仲淹"各民族和睦相处"" 攻防兼备,持重守御"的策略实施,此外,宋仁宗的"怀服伐判",王安石的"兼制夷狄",司马光的"怀柔优于征伐,御之得其道"等等不同时期民族政策。

宋朝在民族政策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分歧,分别是"兼制夷狄"," 华夷两安"," 欲胜夷狄、先强中国";这三种观点相互交织,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好在北宋时期有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等名臣谏官相互制肘,最后以"岁币""和谈"等方式,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与西夏签订"景德和议" 等等多个协议,换回边境的百年和平,赢得数十年的发展时间,从而取得经济文化等领域繁荣昌盛。

客观地说,宋朝这种岁币和谈方式,并不是胆小怯战,只是一种迂回政策,燕云十六州丢失后,两宋失去北方屏障和良马繁育基地,根本就无力与北方游牧民族抗战,这也是不得已为之的策略。

总之,宋朝采取的策略就是国力强盛时,能打赢就打,不能打赢就和谈,和谈之后利用博大而精神的文化进行渗透,在契丹和金国经过百年学习中原文化后,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但是失去了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血液里所特有的崇武精神;当时机成熟时,宋朝联金国灭辽国,联蒙灭金,一雪前耻;然而宋朝却忽略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失去金国的屏障后,南宋又遭遇了史上最强大的冷兵器军队(蒙古骑兵),最后被蒙元灭掉。可以说,南宋虽然偏安一隅,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还能享国152年,这与其成功的民族政策是分不开的。

说完了两宋风云,我们再来看看明朝;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采取南北有别的方针还是比较适合当时国情的,对北部残余的蒙元势力实行"乘胜追击","主动出击","固守边疆"等策略;对待南方少数民族就采取比较柔和的"因俗而治、宽裕待民、以夏变夷"策略;有明一朝,其整体战略也是灵活多变的,国力强盛时实行"恩威并济、华夷一家"等方针,国力衰弱时则采取"攻防兼备、持重守御"等防守策略。

综上所述,宋明两朝在对少数民族策略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我强我进攻,我弱我防守,在逐渐的交流和学习中用汉文化去融合,最终将这些民族都成功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

唯一不同的就是,宋朝有岁币,有和亲,有割地;但是大明却一直奉行着"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这个铁骨铮铮的祖训,也正是这个祖训,让明朝历代皇帝都缺少迂回路线,不懂的曲线救国,虽然保存了面子,却丢掉了里子,就连最浅显的"好汉不吃闷头亏"的道理都不懂,刚猛有余,灵活不足;崇祯皇帝正是拿着这十二字为荣,能伸不能屈,导致在煤山自缢,最终葬送了大明王朝;更为惋惜的是,南明也是遵守这个祖训,竟然不和农民义军合作,最终造成战略上的失败。

我们看看宋朝,他们知道赔款、纳贡和谈等方式所付出的代价远比一场战争的代价要小很多,赔款数额跟巨大的军费开支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明知道自己没有骑兵优势,打不过契丹和女真族,所以说,宋高宗和秦桧的卑躬屈膝,与金国展开外交斡旋,像极了当年的韩信胯下之辱,刘邦的和亲纳贡,只有这样才能留下青山在,才能有休养生息的喘息之机,以便东山再起。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