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李世民得位不正,政绩又不是很出色,为何历史评价很高

时间:2023-08-12 17:02:1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李世民得位不正是不争的事实,但说他政绩不出色,确实有失偏颇。

说李世民政绩不出色,极有可能是看到了一些表面数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李世民执掌大唐后,大唐延续了大隋的治国制度,比如:科举取士、文化、经济等等。

开皇之治时,大隋全国人口总数为890余万户(以三口之家来计算,当时的人口总数为2670万)。而唐朝的开元之治时,全国共有820余万户(同样以三口之家来计算,当时的人口总数为2460万)。

从数字来看,大唐盛世相比于大隋盛世,人口还减少了将近200万。

这是人们从表面上看到,大唐不如大隋的地方。

但事实上,这处于劣势的数字,背后隐藏的却李世民出色政绩。

李世民:继承比创新更重要

隋朝之前是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有九个国家相互更替,不断征战。

杨广父子,历时两代人终于结束南北朝纷乱的局面:使各民族完成大融合,统一了中原疆域。

可惜的是,大隋从建立到灭亡,只维持了37年时间。

也就是说,中原疆域刚被统一37年,各民族刚刚开始融合,就又要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

这时李渊父子站了出来,完成了杨广父子未完成的事业。

李唐皇室出身鲜卑,在隋末天下大乱时,西突厥曾想要相助刘武周、李渊。

但西突厥向李渊提出要求:可以支持李渊统一中原,但李渊必须归顺西突厥。

西突厥鼎立支持的好意李渊自然是拒绝了,因此西突厥才改为单独支持刘武周。

本有可能快速结束战乱,但不愿沦为附属的他却选择了最艰难的统一之路,随后便有了李建成、李世民征战天下的一幕出现。

不可否认,科举取士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大唐辉煌的成就,确实是站在大隋肩膀上做到的。

但换个角度来看,李世民父子刚刚结束为期几十年的战乱。

其中包括南北朝战乱,杨广兴兵讨伐高句丽,杨玄感反叛,各地义军起义,李世民兄弟平灭十八路反王等等。

此时什么样的国策是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各民族融合的呢?

只有延续大隋治国方针,轻摇赋税才能让百姓休养生息,促进各民族融合,而李世民正是这样做的。

在李世民对内施行仁政的同时,他还对外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役:

一、公元627年,东突厥爆发内讧。李世民命李靖前去攻打东突厥,东突厥被灭的同时,颉利可汗也成为李世民的阶下囚。

二、因高昌国主不尊大唐,想要投靠突厥人。李世民特命侯君集、薛万彻率领数万唐军前去高昌国。

三、公元636年,李世民命李靖、侯君集率军讨伐吐谷浑。吐谷浑战败后,其国王伏允自缢而死,成为新汗王的伏允子顺向李世民俯首称臣。

正是这三次大规模战役,让四夷臣服于大唐,尊李世民为天可汗。李世民内施仁政,外用霸道,自然能获得很高的历史评价。

参考资料《隋书》《北史》《周书》

人口基数很重要,但也只是个数字

古代国家是否强大,主要指标便是人口基数。

隋朝开皇之治时,全国人口达到了顶峰,但到了隋朝末年,全国人口却锐减到了两百多万户。

大多数人会觉得,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战乱,是因为杨广,但事实并非如此。

导致隋朝末年,人口锐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开皇之治时,大隋刚刚攻占南陈齐、北周、北齐等国家,人口数量自然激增。

但到了隋朝末年,世家大族为了避税,开始瞒报名下的歌姬、乐工、仆役、奴婢、佃农数量。

二、杨广下令开凿大运河,征伐高句丽的是非功过暂且不论。但过度滥用民力却是事实。

过度征伐虽然降低了大隋人口,却还没到锐减六百万户的地步。

但因杨广劳民伤财,各地义军纷纷崛起,百姓开始加入各地起义军队伍。因此那六百万户锐减的人口,少部分是死于战乱,大部分却是因为逃籍。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加入了起义军,成为不在籍的流民。

李世民父子统一天下后,重新收拢流民,编籍造册,减免赋税,沿用大隋制度。

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安抚民心,稳定天下的作用。

贞观之治时,全国人口总数由隋末的两百多万户,很快恢复到三百零四万户。

至于李隆基开元之治时的人口总数,不如大隋开皇之治的人口总数,则是因为李隆基执政时期,内有世家大族,外有各地藩镇节度使为祸。

隋朝末年逃籍流民的一幕再度上演。

内施仁政,外用霸道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