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大明崇祯帝打仗总在哭缺钱,为何大清镇压太平天国时从不缺钱?

时间:2023-08-11 19:04:0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的确,打仗就是烧钱,大把大把的烧钱,没有钱,就没有人肯为您卖命;就算肯为您卖命,您也总得提供口吃的,他才能有力气上战场吧?


(资料图)

明崇祯朝财政紧缺,不得不追加"三饷",以至民愤沸天,民变四起;而军队领不到军饷,也哗变连连,最终崩盘。

清道光末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财政也面临财政赤字的危机,最终却化险为夷,挺了过来,迎来了"同治中兴"。

这其中,主要得益于哪方面的财源支撑呢?

我说一个大家向来不大注意到的吧。

清朝不懂得商业经济运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与外界交易。

大航海时代来临,中西方的商业贸易加剧,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中国满足于自给自足经济,对西方舶来品不感兴趣,而西方却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趋之若鹜,所以,贸易中出现了顺差,作为世界通用的货币--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西方,以英国为主,出现了白银荒。英国人无比窘迫,直到他们发现了中国人嗜好鸦片的特点,于是向中国大批倾销鸦片,因此引发了鸦片战争。

当然,战争也不是说打就打的。

开打之前的焦点是清朝销毁了英国商人尚未出手的海量鸦片,并且关闭了除广州以外的所有通商口岸。

这就等于是釜底抽薪了。

英国人不甘吃此哑巴亏,于是从广州打起,沿海打福建、厦门、宁波,一直打到天津。

实际上,清朝当时差不多已经到了林则徐所说"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境地。

所以,清朝对英作战非常难看,甚至可以用丑陋来形容。

最终,年迈体衰的道光帝垂下了高傲的头颅,签订了中国近代对外第一份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不用说,这是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篇幅原因,这里也不展开来说。

只说条约保的第二条:清朝必须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而英人来华交易,必须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当时清政府的所有官员,不懂得经济运行的规律,也不清楚开放口岸能够带来怎样的效益,他们眼中能够看到的,仅仅是英国商人与当地百姓混居以后,会带来管理上极大的不便,因此将开放看成是屈辱。

对比一下百年以后的现在,中国的沿边城市,无不通过相当激烈的竞争,以争取够成为口岸。因为,成为口岸也就意味着,会大大促进当地的商贸活动,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会使这个地区彻底繁荣。

而且,条文里明确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银。清朝万万没有想到,新成立的海关总税务司从此每年为国家财政提供上了数千万的税收,不但帮助清政府渡过了与太平天国交兵的难关,还支撑起晚清的各项洋务改革。

这一条,让颟顸的清朝统治者大大出乎意料。

这一条,也是明崇祯朝不可能拥有的。

补充一下,代表清政府在条约个签字的耆英是个十足的糊涂蛋,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他经过深思熟虑,给英文代表璞鼎查发去一份照会,增添了十二条关于《南京条约》的补充材料。

这十二条补充,条条要大清的命。

其中的第十一条,耆英认为关税制订这种事,不应该由大清来做,而应该由英方来做。

耆英以为,自己这是把烫手的山芋抛给了英国人,殊不知,他这是赤裸裸的卖国、赤裸裸的在葬送中国的主权。

后来李鸿章为了扭转这一不平等条文,跑遍西洋各国也没能达成心愿。

想想看,如果不是耆英弄巧成拙整出这一手,晚清海关的关税还不知能提高多少呢。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