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他主张变革,几次推行新法,遭到众人反对,连昔日好友也不支持

时间:2023-08-07 09:09:1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说到清明上河图,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这里面所记述的当时东京的繁荣景象,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都十分的详细。虽然当时宋朝的疆域没有前朝的辽阔,技术也不是特别发达,但是它们的都市发展却是位居首位的,这样的景象也让很多历史学家赞叹他们的文化丰富。

然而正是这样繁荣的时期里面,当时的皇帝和王安石之间有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仔细介绍这段历史,会发现人们对这一段变革,以及王安石本人的评价,始终存在着两个极端。所以将他和北宋逐渐衰落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还是需要考证的事情。

在这场变法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之前的历史背景。对于赵匡胤来说,在他做了皇帝之后,自然也十分害怕自己手下的臣子会推翻统治,建立新的王朝。所以他想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巩固自己的实力,这段时期内的主要特点就是对于官兵的招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每每有一些动乱发生的时候,总是会让人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大量的人士,来增加士兵的人数。只不过这样的事情,给当时的官僚机构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虽然数量增多,但是,权力的分化已十分严重,同时也加大了国库的负担,使得国家越来越贫弱。

所以在宋神宗上位之后,他便发现了这样的现实,这个曾经是在文化巅峰的帝国,如今的真实面目已经是入不敷出的现象。而且即便是士兵的数量很多,国家还是不断的遭受着外来民族的入侵,这和这位皇帝的期望差的太远。所以为了整个宋朝的未来,必须要去寻找能够治理国家的大臣。

在翰林学士和朝廷重臣之后,皇帝找到了王安石。这个时期的他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而且由于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也让他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所以,他才会在之前产生富有革新意义的变法主张。

为了查看王安石的才能,皇帝便开始为他铺路,让他从知府一路任命为翰林学士,在这些位置上,他都发挥过不小的作用。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翰林学士的位置格外的重要,国家非常重大的文书和命令都是由这个位置的人员来进行起草的,所以这也是他去实现自己变法抱负的一种途径。

在了解到皇帝对于变法的迫切之后,王安石便更有自信了,他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不过此时他的好友司马光是反对的,这也预示了之后二人的分道扬镳。

具体来说,他的变法主张就是想要通过全天下的力量来使国库充裕,再通过这些收取的财富被天下所用,从而实现宋朝贫弱的现象。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些原则和皇帝之前的期望相吻合,所以这两个人便开始大力地推行新法,而王安石也成为了皇帝身边的辅佐能臣。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便正式开始了。首先为了解决理财,他主张重视农民发展,通过粮食的增加来实现税收的增加。同时在春季农事惨淡的时候,通过国家进行贷粮来解决问题,到了秋季再由农民归还粮食。这样的方法对于民生大有帮助。

不过这个时候的反对力量就出现了,正是曾经的司马光。他认为这种方法也只不过是另外的一种剥削方式,也是因为这样,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彻底恶化了。看似良好的方法在施展到全国后,不断有人钻空子,这就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使社会更加动荡。虽然国库充足了,但是多数人对这项举措持抱怨的态度。后期阶段为了弥补之前的漏洞,王安石又提出了用农户出钱代替服役的方法。但是却遭到了更多人的反对,再加上当时的流民增多,王安石成了被攻击的目标。

所以,在这样的压迫之下,王安石只能被罢免。但是他不应该为宋朝灭亡承担责任,因为他的新法确实解决了部分农户的问题,也符合当时皇帝的初衷。从现在看来,他对于经济的理解已经十分超前,和现如今思想也多有相似。可惜的是,这样有可能成为系统的新法,超过了当时社会能够接受的程度,也缺少支撑,这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从整个过程来看,不论是执行出现问题,还是被众人阻止的时候,再或者是政策本身的失误,他都选择毅然推行新法。这样的毅力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说也十分不易,值得敬佩。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