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若不签马关条约,甲午战争如何发展?清朝躺着都赢,日本早透支了

时间:2023-07-30 19:12:3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文/商学野


(资料图)

在清末的列强侵略战争里,甲午中日战争是史学界公认的对晚清影响最大的战争,其地位可能在后来的"庚子事变"之上。维新领袖梁启超曾这样评论甲午战争:"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甲午战败后割让台湾岛和辽东半岛,并赔白银2亿两给日本,就算辽东半岛最后用3000万两"赎回",但是这个割地赔款的体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欧洲侵略清朝,赔款顶多千万两,割地也就一些小岛屿,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让清朝惊讶,甚至让欧洲列强都目瞪口呆。

此战后,大清朝的腐朽无能暴露在全世界面前,前后持续30年的洋务运动也没能富国强兵。列强本来以为清朝已经崛起,没想到这4万万人的大帝国还是那么不堪一击。于是,西方列强再次云集东亚,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起于朝鲜,结束于辽东和山东,日军无论是陆战还是海战都摧枯拉朽,清军毫无还手之力,几乎没有打过像样的胜仗。正因为军事上的一败涂地,李鸿章最后去日本谈判,日方几乎没有给清朝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允"或者"不允"而已。日方以不同意条约就再开战端攻打北京为要挟,让清政府低头,最后签下了《马关条约》。

日本当时在军事上确实有压倒性的优势,但若是清朝皇帝光绪坚决不同意马关条约,他们真有能力全面侵华吗?当时的日本,又对下一步侵略中国有何计划呢?

一、从朝鲜到中国

清朝和日本的关系在明治维新之后就不断恶化,日本先把魔爪伸向琉球王国,要吞并这个岛国,清朝虽然一直表示反对,但是又无力抗衡。和清政府只防着西洋人不同,日本人其实早就蓄谋已久跟中国一决雌雄。侵略琉球、朝鲜是他们侵略中国的跳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又正好给了日本登陆朝鲜的机会。

其实,早在1879年,当时的驻日公使何如璋刚到日本一年,他通过买通的间谍得到了日本高层的战略意图。对此,何如璋向清政府汇报时说道:"日本眼光所注不在西洋,而在中国与琉球、朝鲜各国。"

而后不久的公元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朝鲜人烧了日本公使馆,引得日本派兵平乱。清朝政府也派兵来到朝鲜平定叛乱,并且在之后和日本共同驻军。当时的中国驻日本国大臣黎庶昌报告清政府:"日本国事事与中国为难,怕不驯于打仗不止,万不可再以"余力"应对。"

日本在19世纪80年代不敢全面跟中国交恶,但是已经在国策中制定了侵略计划,并在东亚诸国的外交过程中不断和中国对抗。当时的清政府仰仗着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还能在日本面前挺起腰杆,毕竟1880年的日本海军只有一些鱼雷艇和近海舰船。但是日本帝国海军也在飞速发展,小小的日本国居然用60%的国家财政发展海军,连天皇都一天少吃一顿饭省钱买军舰,终于让日本海军在1890年代赶上了北洋水师。

就跟欧洲的巴尔干半岛被誉为"欧洲火药桶"一样,19世纪的东亚也有自己的火药桶,那就是朝鲜半岛。中日两国自从1882年壬午兵变后就驻军朝鲜,朝鲜国内事实上成为了中日的角斗场,一直到1894年彻底撕破脸皮。

日本从丰臣秀吉时代就制定了从朝鲜到中国的侵略策略,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举国欢腾,码头上欢送日军出师的百姓人山人海,此战也真的成为了改变日本国运的战争。

二、灭亡中国的"直隶作战计划"

1894年的中日战争里清军一败涂地,陆军被日本从朝鲜杀到国境内,淮军、湘军、东北练军都没能阻挡侵略者的铁蹄。在海上战场,白银堆砌的北洋水师因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命令而萎缩不前,最后被日军全歼。

此时在整个华北,已经没有一支像样的军队能跟日本作战,日军在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横行无阻,已经事实上形成了军事占领。清廷此时害怕日军继续进攻京津地区,所以赶紧求和,派奕䜣联合美国和俄国调停战争。

但此时,日本高层产生了分裂,军队的激进派认为调停不可接受,现在日军在中国势如破竹,京津唾手可得,拿下北京再谈判,清朝就会言听计从。

但日本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政客们很乐意调停,因为这场仗已经打得很吃力了。日本此时还不是世界强国,只是一个军队强大而国家贫弱的畸形政权。自从甲午战争开始后,日本国内不堪重负,发生了多次叛乱起义,赶紧结束战争才能稳住国内的局势。

最终,在拿下了威海卫之后的1895年2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答应和谈,两国开始商议条约。但是日本人很狡猾,他们一边在和谈,另一边却在准备全面占领直隶省的战争计划,史称"直隶作战计划"或者"直隶大决战"。

日军在3月初建立了"征清大总督府",计划驻扎在旅顺,然后派遣日本国内精锐的近卫师团前去旅顺支援。在这个计划中,日军将南北两路夹击京津,因为北洋水师已经覆灭,日本的运兵船和运粮船在渤海畅通无阻;辽东地区此时激战正酣,但是胶东半岛清军已没有还手之力,日军由此增兵向北京施压。

甲午战争中,清朝依仗的已经是淮军和其改编的练军,八旗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要是再继续打下去,大战在京津地区爆发,南方军队北上勤王,几十万汉人军队和日军大战,无论胜负,大清朝廷的权威肯定会再遭削弱,兵权彻底旁落汉人之手,这是清朝贵族最害怕的。

割地议和,天下还是爱新觉罗的"天下",但是再打下去,中国的万里江山姓什么就不知道了。有这一层担忧在,就算慈禧、奕䜣知道日本是强弩之末,也不敢下定决心再战,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就是封建统治者唯一的出息。可以说,甲午战争赔的2亿两,其实是慈禧等满清旧权贵用来买一个相对"安逸"的晚年罢了。

参考资料:

1、《从《马关条约》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吴松芝

2、《晚清政治斗争与甲午战争的失败》,陈偲聪、周彦

为了压迫李鸿章尽快签字,伊藤博文把这个疯狂的计划告诉了李鸿章,李鸿章将原话禀报朝廷。光绪皇帝此时已经被架空,奕䜣和慈禧知道了"直隶作战计划"后马上低头,让李鸿章赶紧签字。

三、全面侵华?日本此时的实力

直隶作战计划吓破了清朝统治者的胆子,有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先例,清政府早已如惊弓之鸟,只想保住皇权统治。

但是,日本此时真的有底气发动"直隶大决战"吗?

其实后来回过头看,日本此时也是打肿脸充胖子,虚张声势吓唬李鸿章,日军根本无力再战下去,保住现有的胜果都很吃力。

1894年底,日本的国库已经告急,1895年春,日本国库已经一干二净,完全靠发行战争国债来维持国家运转。日本在甲午战争短短一年就发2.2亿日元国债,等于1.5亿两白银,日本国内财富已经透支,民众早已没钱继续买国债了。

因而,伊藤博文在谈判的时候很急躁,而且寸步不让,想用霹雳手段让清朝快速就范,就是怕夜长梦多,被清朝看穿自己的底牌。

其实,当时清朝内也不乏继续打下去的声音,不光朝廷主战派想打,就连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书生都主张迁都再战,不用早早议和。

但是慈禧还是命令李鸿章签了字,其原因不光是因为统治阶级的短视,还有一层满清贵族自己的考虑。

四、清廷的"算盘"

李鸿章自己也知道,若清朝迁都再战,日本必将陷入长期战争,最后被拖垮,但是清政府是死都不会同意的。

自从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中国的南方已经是汉人官员的天下了,在汉族官僚最鼎盛的时候,天下督抚大员,光湘军出身的就有七八个。清朝自从入关开始就"以满制汉",这一情况在太平天国后完全颠倒,南方的满人几乎全部被洪秀全屠杀,满族官员也难以控制湘军、淮军、楚军等等私人武装,清朝的统治已经有了裂痕。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