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权臣之死:同样是傀儡皇帝,为何康熙和刘协的命运截然相反?

时间:2023-07-12 11:09:1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公元192年,震惊东汉朝野的董卓死了。


【资料图】

三年前,董卓率领西凉军队来到东汉京师洛阳。很快,大将军何进和宦官们都死了,东汉政府上层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董卓趁虚而入,废少帝立献帝,挟汉献帝刘协而控制朝政。

权臣之死

董卓并不像小说中那么可恶,但他的确是东汉的权臣。

董卓死于刺杀,这一剑虽不是皇帝刘协本人发出的,但却来自于号称忠于大汉的王允和吕布。

然而,对于汉献帝来说,董卓之死除了带来数年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生活,却并没有改变他身为傀儡皇帝的命运。

有人说,这是因为王允和吕布没有处理好善后,这才导致了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拥兵叛乱,否则刘协不至于如此。

但下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北魏孝明帝年间,六镇大起义,整个北魏帝国近乎于崩溃。尔朱荣趁机招揽军队,扩充实力,并扫平满地的农民起义,最终通过河阴之变成功了控制了北魏朝廷。

公元530年9月的一天,尔朱荣扶立的傀儡皇帝孝庄帝元子攸,邀请尔朱荣入宫。

在尔朱荣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这位重建北魏帝国、但又是北魏最大权臣的枭雄,就被元子攸和近侍们持利刃杀死。

吸取了王允的教训,元子攸在杀死尔朱荣之后,马上宣布大赦。元子攸希望借此来换取尔朱余党的效忠。

然而,元子攸同样没有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尔朱余党根本不相信朝廷的诚意,纷纷举兵叛乱。

三个月后,孝庄帝元子攸就死了。而经过多次权力更迭,北魏帝国最终分裂成了高欢和宇文泰控制下的东魏和西魏。

元子攸看似聪明,下场却比汉献帝还要惨。

当然了,也并不是说,直接一剑杀死权臣的皇帝,最终都如刘协和元子攸般下场,也有成功的案例。比如宇文邕和康熙帝。

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泰一生戎马倥偬,疏忽了对儿子的教育,临终时,便嘱咐侄子宇文护作为儿子们的监护人。

宇文护成功的完成了宇文周代元魏的更迭,然而,他本人却很快成为北周新的权臣,先后杀死了北周的前两位皇帝宇文毓和宇文觉。

即位的宇文邕势单力薄,只得同样使用了刺杀这样的手段,结果了宇文护的性命。

然而,宇文邕却成功的接管了北周帝国的权力,并开创了北周的盛世,为隋唐的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宇文邕的下一位著名追随者是清初的康熙皇帝。

康熙即位时,清廷已是连续两代幼主,加之八王议政的政治模式,很容易产生权臣。

鳌拜,便成功的成为了清初的第二位权臣。

康熙八年,年仅16岁的康熙帝,设善扑营,在鳌拜入见时抓捕了他。

随后,康熙帝同样成功亲政,并开创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盛世。

权力的游戏

历史上很多皇帝与权臣之争都是斗智斗勇,皇帝大多是在权臣死后亲政,但也有很多皇帝选择了直接实行斩首行动,一剑杀死权臣的。

比如上面这四位。

然而,同样是杀掉权臣,为何康熙和宇文邕成功了,而刘协和元子攸却失败了呢?

有人说,因为元子攸和刘协身处王朝末世,而康熙和宇文邕处于王朝上升期。这种观点,属于因果倒置。

如果刘协和元子攸成功的在权臣死后掌握了政权,王朝未必末世;而康熙和宇文邕的王朝盛世,也不仅仅是杀了一个鳌拜和宇文护就完成了。

说到底,皇帝和权臣之争,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而这场游戏的通关,并只是杀死权臣,而是破除以权臣为中心的权力架构,重建以皇帝为中心的新的权力架构。

简单来说,这场游戏分为三个大的关卡:

第一关,如何才能成功杀死权臣?

刘协和元子攸,都成功的通过了这一关,但并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完成这一关的挑战,比如曹髦。

第二关,如何处理权臣的党羽们?

刘协和元子攸,正是倒在了第二关。王允帮刘协选择了杀死所有党羽,失败了;元子攸选择了赦免所有党羽,还是失败了。

至于怎样才能成功,后续子彧会分析宇文邕的成功案例。

第三关,如何填补权臣留下的权力真空?

这一关是最终挑战,完成了前两关的挑战,意味着帝国暂时稳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了,因为权臣死后会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会有很多人觊觎。

所以,皇帝们在杀死权臣时,必须要有后手,选择忠于自己的人填补这个权力真空,并创建合理的权力架构。

比如东汉献帝之前的那些皇帝们,就失败在这一关,最终导致了东汉积重难返。

值得注意的是,宇文邕和康熙帝虽然都成功通关,但通关的方式却不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皇帝们要斗智斗勇,而不敢直接杀了权臣的原因。

因为这场权力的游戏甚至比战争更加可怕,皇帝的一生也没有几次尝试的机会,一旦失败或许意味着这辈子都不再有机会。

所以,聪明的皇帝懂得,在没有实力构建新的权力架构前,比起现在相对稳定的局面,或许那个无法掌控的未来更加危险。

杀死权臣之后

权臣局面之所以能够形成并相对稳定的存在,并不是权臣一个人就可以做到的。

这种局面的背后,是一个以他为中心的权力架构。

而杀死权臣,仅仅代表的是,破除原来的权力力秩序。

那么,如果只是杀死权臣,而不进行第二关或第三关,后面会发生什么呢?

杀死权臣,虽然大概率会导致这个权力架构的坍塌,但这并不意味着权臣的势力完全消失了。原来的架构中的支架,也就是他的党羽们,会为自己寻找一条最有利的出路。

在原来的权力架构中,他们拥有着巨大的能量,这并不会因为权臣的死亡而彻底消失。如果不妥善处理,那么就会产生新的权臣,或者帝国直接分崩离析。

不处理不行,但如何处理,却是个难题。

全部杀死是难以做到的,因为权臣代表的几乎就是帝国的基本盘,这样只会人人自危,最终起兵反抗,比如王允案例中,董卓余党就是这样做的。

但全部宽恕也并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首先这些党羽的利益与权臣是一体的,他们未必会相信皇帝的诚意,融入新的权力架构,其次就算相信了,也会更加的交横跋扈。

比如元子攸案例中,尔朱荣的子侄虽然被赦免,却依旧扯起了反旗杀向洛阳,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呢?

北周武帝宇文邕几乎给出了标准答案。

杀死宇文护之后,宇文邕很快就杀掉了宇文护的儿子宇文会、宇文至、宇文静,还有宇文护的心腹万寿、龙恩、刘勇等人。

在铲除了宇文护的核心势力之后,宇文邕再宣布大赦。

先是铲除宇文护的核心党羽,也就是那一拨与宇文护利益相连,不可能信任皇帝的人,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然后再宣布大赦,告诉其他攀附宇文护的人,我已经接管了权力,不要跟着宇文护一起沉没。

与元子攸一比,宇文邕的这波操作高下立见。

为什么软着陆很重要?

那么,有人说了,完成了第二步不就好了,第三步似乎没有必要了。

当然不是。

第三步的重要性在于,是否产生新的权臣。如果还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那权臣不是白杀了吗?

就好比南宋中后期,天天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环境中,皇帝们已然失去了斗志,扭头进了后宫,把政事全都丢给了权臣们。

所以,南宋的政局,死了韩侂胄,还有史弥远;死了史弥远,又来贾似道。权臣复权臣,皇帝依然暗弱,杀没杀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皇帝与权臣之争,第三步也至关重要。

说到底,杀掉了权臣,会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而觊觎这个权力的人,不在少数。如果皇帝不能迅速的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那么下一个权臣的出现,便指日可待了。

那么,皇帝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一剑杀掉权臣之后重蹈覆辙呢?

我们还是来看看宇文邕和康熙帝的操作。

建德三年,宇文邕一口气封了八个兄弟为王(亏得宇文泰儿子多,被杀了两个还剩九个)。

而在此之前,宇文邕宣布宇文护所担任的大冢宰的不再有管理六府的关系,剥夺了其专政的基础;又将军队国家化,宣布军队直接效忠皇帝和国家。

而康熙皇帝时,清帝国已经经历了近80年的时光,君主集权制已十分成熟,不必过分分权于大臣。康熙皇帝遂建南书房,类似于汉武帝的中朝,以加强皇权。

由此,我们看到,宇文邕和康熙帝能开创盛世,成为一代雄主,并不只是他们杀了权臣宇文护和鳌拜,更重要的是,他们保证了杀掉权臣之后,权力得以软着陆。

子彧说

现在,你还觉得皇帝们被权臣要挟的时候,直接一剑杀掉权臣,是最好的选择吗?

如果皇帝有宇文邕和康熙帝这样的基础和政治手腕,那么一剑杀掉权臣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但即使如康熙和宇文邕,还是经过相当长的充分准备之后,才敢于动手的。所以,对于一般皇帝来说,一剑杀掉权臣,或许并不比斗智斗勇更加安全。

文/子彧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