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斯里兰卡发现石碑,碑文很详细,道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意图!

时间:2023-07-08 19:10:4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片)

1399年,明朝发生了一场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靖难之役!朱棣篡夺了自己的侄儿建文帝(惠帝)的皇位,随着宫中一场大火,建文帝的下落成了一个谜,有人说他自焚了,也有人说他逃匿当和尚,还有人说他跑到海外,总之是"不知所终"。朱棣耿耿于怀,听说建文帝有可能流落海外,明成祖就动了到海外寻找的心思。

明朝初期,由于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倭寇侵扰,朱元璋实行了海禁政策。但在朱棣在位期间,他命人在江浙等地建造船厂,并派遣郑和下西洋,这显然是和朱元璋执行的"海禁政策"背道而驰。《明史·郑和传》:"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于是便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这个说法似乎太过简单随意了。

就算是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话,至少不必去七次,不必从永乐三年一直延续到朱棣死后,甚至在宣德年间仍有一次下西洋。找建文帝没有必要这么多年去找,而且朱棣的政权已经稳固了,他是一个雄主,一个小皇帝早已经被打败,没有任何支持建文帝的力量可以对现政权构成危险,所以派郑和以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长时间的下西洋的行动,仅仅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说法是不太确切的。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世人也总是捉摸不透朱棣的真正心思,然而印度洋的石碑上的文字却揭开了朱棣当年的真正意图。郑和7下西洋,其中有6次都经过同一个国家:锡兰,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最大的寺庙叫佛牙寺,供奉着一颗释迦牟尼遗留下来的牙齿。朱棣篡位上台,兴师动众迎回佛牙,主要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以平息民间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这一做法,前代帝王就曾使用过。

除此之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还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帝国,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军事技术方面,没有哪个国家哪种势力可与大明帝国争锋。为了宣扬国威,朱棣专门昭示:"今遣郑和赉敕普谕朕意,尔等只顺天道,恪守朕言,顺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虏诚来朝,咸锡皆赏。"

朱棣招徕诸番来朝,发展与诸番的友好关系,希望以外交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帝位,换句话说,就是宣扬明朝的国威,这是派郑和下西洋的军事目的。明史专家吴晗,在其《明初的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一文中认为,郑和下西洋还有商业的性质,即经济目的,"靖难之役"使天下百姓疲于兵旅,社会经济残破不堪。朱棣不久又发兵80万攻打安南、大兴土木迁都北京等等,财政耗费甚巨。

为了弥补财政亏损,明成祖除了加紧盘剥人民,派人到全国各地开采银矿外,就是对海外朝贡国实行开放政策,鼓励他们来华朝贡,以求输入更多的海外物品,这些海外物品在当时的赢利是非常可观的。清朝末期,英国人殖民斯里兰卡,在沿海地区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共刻有200多个汉字,记录了当年郑和来到锡兰对当地的佛寺进行供奉、布施以及展开贸易的过程。

归纳起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大体上就有以下4种观点了:1.政治目的是寻找建文帝下落;2.个人目的是迎回"佛牙";3.军事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4.经济目的是拓展海外贸易。"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这是当年郑和劝说仁宗皇帝保留舰船时的谏言,可谓字字千钧,把海洋与国家富强,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

(参考资料:《明史》、《郑和下西洋》等)

喜欢历史的朋友请点一下关注!如有错误,还请指正!欢迎大家留言互动,我在评论区等着您!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