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与苏秦一样,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纵横家之一,张仪与苏秦一样在游说成功之前,曾有过一段四处碰壁的经历。张仪先后到过韩、赵、魏、齐、东周和楚国,试图游说各诸侯国君王重要他,但却遇到了冰冷的世态,尝遍了被拒绝和冷落的滋味。
不过,张仪与苏秦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他不像苏秦出身寒门,而是出身于豪门,只是,张家到了张仪这一辈,也已经是穷困潦倒了。张仪作为游说四方的策士,要从贫贱的酸穷士子,变成豪贵的上层政要,却是很不容易的。
(资料图片)
吃遍苦头的张仪,依然非常自信,感到只要舌头还在嘴里,总有成功的一天
为了兜售他的纵横策略,张仪在列国之间奔波,历尽艰辛,吃遍了苦头,实属不易。《史记·张仪列传》记载了一个事例,表现了张仪刚出山时游说君王所遇到的狼狈相。张仪到楚国游说,恰巧正遇上楚威王正在赏赐他的朝中重臣昭阳,秦王念及昭阳功勋卓著,将十分珍贵的宝玉"和氏壁"赏赐给他,昭阳为了感谢秦王之恩,并庆祝获得赏赐,便大宴宾客。张仪碰到了机会,也被邀请参加宴会,宾主同乐,欢杯畅饮。可是,宴会散了之后,那珍贵的"和氏壁"却不见了。昭阳四处寻找那块宝玉,而门客们都认为,在应邀的宾客中,只有张仪是穷酸潦倒之人,一致认为定是张仪偷了宝玉。主人昭阳也认为张仪的行为十分可疑,便令人将张仪抓了起来,对张仪鞭打了数百下,逼张仪认罪,而张仪没有偷,因而坚决拒不承认。昭阳也无法证明是张仪偷了,只好把他放了。张仪拖着受伤的身体,回到了家中,他的妻子看到他一副狼狈相,便说:"相公,若是你不读书不游说,怎会受此凌辱呢?"张仪问他的妻子:"你看看我的舌头仍在吗?"他妻子回到说:"舌头仍在。"张仪乐呵呵地说:"有舌头在就就够了,你等着看吧!"张仪对自己的纵横谋略和游说本事非常自信,他坚信,只要他的舌头还在,将来是必定能游说成功的。
张仪比苏秦幸运,他游说秦国时,正是秦国需要策士时,于是,他成功当上了客卿,后来还成了秦国的第一任相邦。
张仪一直是自信满满的,但是,现实是冷酷的,实际行动不能光靠着自信心获得成功。张仪执着地坚持四处游说,但仍没有能得到君王的重视,他找不到进入官场的门道。无奈之下,他只好求他的老同学苏秦帮忙,渴望苏秦能为他谋一个职位。
苏秦比他老练,并且先他当上了高官,苏秦得知张仪这位老同学要来找他,知道是来求帮忙的,于是,为了先历练一下他的这位老同学,便故意故意冷落他。张仪到苏秦的府邸,再三求见,苏秦故意谎称政务太繁忙,没有闲工夫接见他。张仪很执着,坚持要求见。后来,苏秦同意接见,当张仪进入府中之后,苏秦装得像见到陌生人一样,在府中的正堂忙着大宴宾客,故意让张仪孤零零地在一旁待着,过了一会儿,才令人拿来粗茶淡饭,让张仪自个儿吃着。张仪见苏秦如此待他,被气得够呛。张仪大骂他这位老同学,说他无情无义,最后非常气愤愤离开了苏秦的府邸。
苏秦知张仪无处可去,他吩咐他的手下,扮成是张仪路途中伙伴的样子,拿了银两资助张仪,劝说提示张仪去游说秦国国君,并表示愿意陪同张仪去秦国。张仪感到遇上了一位好心人,这比他的冷面的老同学更暖心,他再三感谢这位乐于助人的路途同伴。这"同伴"忍不住了,他告知张仪,他一路帮着张仪,这皆是相爷苏秦交代他做的。张仪一听才恍然大悟,他此时才深感他自己的纵横策术大大比不上他的老同学苏秦。
对于苏秦安排张仪去游说秦王的举动,后来有人评论说,这是苏秦在为他自己考虑,是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当时,苏秦正在实施"合纵"之策,刚刚有机会执掌六国相印,他担心秦国立即来进攻东方六国,而他帮助张仪去辅助秦王,有恩于张仪,若是秦军行动太快,他可以让张仪劝说秦王暂缓对六国的攻击,从而有时间搞好六国的合纵联盟。
当然,后来也有持另一种观点,认为苏秦之所以力荐张仪去辅佐秦王,是有更深层的用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树强敌而保住自己"联盟议长"的职位。因为苏秦深谙兔死狗烹、猎死弓藏的深刻道理,若是秦国单打独斗,怕是难以敌东方六国,而只有搞"连横",才能成为六国的真正对手。当六国君王有了实施"连横"之策的强秦作为对手,就需要苏秦这个负责实施"合纵"之策的纵横家了。如此一来,苏秦便可以继续执掌六国相印。所以,苏秦推荐张仪辅助秦王,是为了借助张仪去帮秦王加强"连横"势力,大刷他在六国国君面前的"存在感",这既是帮了他的老同学,同时也是利用张仪来帮助他自己,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妙策。
张仪很幸运,他入秦游说可谓恰逢其时,当时,秦惠文王已经理清了国内朝政,牢牢掌控了王权,秦国时,秦国实现连横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年苏秦没有被秦惠文王所用,这次张仪却成功地说服秦而不像苏秦游说秦国时那样时机不到。秦国已经具备了采纳"连横"之策的条件了。
张仪向秦惠文王陈述了他的纵横思想和"连横"方略之后,秦王非常高兴,知道他需要张仪这样的纵横人才,于是,他拜张仪为客卿。这客卿是秦国专门用来重用外来人才的特别官职,主要是参谋军国大事。过了不久,张仪更被秦王赏识,他很快取代了秦国的重臣公孙衍,当上了掌握秦国最高军政大权的"大良造"。再后来,秦国改革政体,新设官职,张仪被秦王任命为秦国第一任相邦。张仪不仅成功地劝说秦王采纳他的"连横"策略,而且,他还通过对秦王的游说,让自己当上了秦国的地位十分显赫的权臣。
《秦策一·张仪说秦王》详细地记载了张仪劝说秦王的雄辩谋略,张仪的说辞堪称战国时策士纵横游说的经典事例之一,很值得琢磨。
首先,张仪说明了策士的真诚和危险,表示愿意承担出谋献策的风险,他指明了秦国的各种有利条件,并举历史事例来加以说明,着力指出秦国谋士的无能,未能让秦国强大,他提示秦王应重用他这样的杰出谋士。张仪的机智游说,简直让秦王很难拒绝。
张仪对秦王说:"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战国策》之《秦策二·张仪说秦王》)
张仪这是向秦王表示他熟知谋国之策,而不言是不忠,而不忠当死,所以,他愿意向秦王表忠心,提出策略,让秦王来裁决是否有用。
接着,张仪向秦王指明了当时的列国形势:北方燕国和南方魏国正在连结荆楚,已加强与齐国的联盟,并收罗韩国的残余力量,以形成"合纵"联合阵线,共同西向对抗秦国,准备挑战秦国。
对此,张仪认为这是很可笑的,因为在张仪看来,天下亡国有三种状况,而这恰恰提供了让能人站出来收拾残局的机会,局势正是如此。他说:"以管理混乱之国去攻打管理有秩序之国,必败无疑;以邪恶之国去攻打正义之国,必然失败;以背逆天道之国去攻打顺应天道之国,必大祸临头。"显然,张仪是在向秦王暗示,秦国顺天道而属正义之国,而诸侯各国逆天道而非正义,所以,反秦各国必败。张仪说出这道理是非常妥当地在吹捧秦国,让秦王心里高兴。
张仪继续将说理展开来,他说:"今诸侯各国,藏财积货的府库并不盈实,囤积米粮的仓库也很空虚,尽管征召了千军万马,白刃在前,利斧在后,但遇到战事,仍是逃的逃,退得退了,不敢与秦国死战到底。而这不能怪罪于老百姓,也不能怪罪于士兵不敢死战,这其实是统治者的无能,奖赏不兑现,处罚不执行,赏罚不明,执行不力,所以士兵不愿为国死战。"(《战国策》之《秦策二·张仪说秦王》)
分析了各诸侯国的不利条件之后,张仪话锋一转,开始分析秦国的诸多利条件:
"秦国号令严明,赏罚分明,有功无功据实赏罚,一个个在离开父母怀抱之后虽未遇敌人,但一听到作战命令就跺脚露胸,迎着刀枪冲上前,敢于赴汤蹈火,勇敢向前,皆是视死如归。而人敢于死战,便可以一当百,以千人胜万人,以万人夺取天下。今秦国之地形,取长补短方圆数千里;雄师百万,威震天下。有严明号令,能赏罚分明,占有有利地形,这是各诸侯国所无法相比的。而以此有利条件称雄于诸侯各国,秦国必能称霸天下。照此言之,秦国一出战,必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必能开疆扩土,夺地数千里,然而,今秦军疲惫,兵困民穷,用完了积蓄,荒废了田园,掏空了仓库,致使四邻诸侯不肯臣服,无法建立伯主功名,此非其他原因造成,而是因为秦国之谋臣不能尽忠所造成的。"(《战国策》之《秦策二·张仪说秦王》)
张仪的游说辞表现了他的睿智,他尽力描绘秦国的种种有利条件,既是对秦王的吹捧,又能激起秦王的雄心,同时,有非常巧妙地指出了秦王有有利条件却表现得非常被动,这皆是谋臣不力不忠所造成的,借此来暗示秦王:只有重用张仪这样的杰出谋士,才能使让秦国的有利条件转化为强国的优势。张仪如此聪明地推销自己,让秦王很容易动心。
为了让秦王更信任他,张仪还进一步以历史事例来进一步说明,他举了齐国和秦国两个例子:
次日,楚王在朝堂上宣称他得到了秦国方圆六百里的商、於之地。群臣知道后,都对楚王表示祝贺。此时,楚王的重臣陈轸却迟迟不表示祝贺。楚王对陈轸说:"寡人不费出一兵、不伤一人,白白得到方圆六百里的商、於之地,寡人是很明智的,重臣皆为此而庆贺,卿为何不祝贺?"陈轸回答说:"臣断定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之地,反而会招来祸患,因而臣不敢盲目祝贺。"楚王问其原由,陈轸解释说:"秦国看重大王,正是因为大王与齐国结好,而今,商、於之地尚未得到,大王却先与齐国绝交,致使楚国变得孤立了,秦国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吗?此外,若是真的秦国先割让商、於之地,楚国再与齐国绝交,那么,秦国的攻齐计划便很难实现,秦国会愿意吗?再者,若是楚国与齐国绝交,而后再索取商、於之地,必定上张仪的当,张仪是目的达到之后,是不会割让土地的,大王会为此而会后悔。秦国是楚国西边的大患,若楚国与齐国绝交,秦、齐两国随时皆会攻击孤立的楚国,楚国危矣!"
陈轸是一位清醒而有韬略的大臣,他甚至张仪奸诈,看出了张仪的阴谋,可惜,楚王不听从陈轸的建议,固执地接受了张仪的要求,与齐断交。结果正如陈轸所料,张仪从楚国返回秦国后,秦王便派使者出使齐国,齐、秦两国秘密联合,而对此,楚国还被蒙在鼓里。
楚王以为可以得到商、於之地,派一名将军到秦国去接受割地,可是,张仪却称病不上朝。楚王很愚昧,他以为张仪担心他不会与齐国绝交,于是,楚王派了一名勇士到齐国去大骂齐王。此后,张仪确信了楚国已与齐国绝交,他才上朝会见楚国使者。张仪对使者说:"割地是方圆六里吧?"使者说:"楚王说你答应的是各地六百里,并非六里。"张仪说:"张仪只是一个小人物,哪有力权决定割地六百里呢?"
使者回到楚国,向楚王报告实情,楚王听后大怒,气得要兴兵讨伐秦国。此时,陈轸说:"进攻秦国非良策,大王不如趁此送给秦国一个大邑,与秦国联合攻齐。如此一来,楚国虽割去一个大邑,却可从齐国到补偿,楚国依然国土无损。大王已与齐国绝交,却谴责秦国欺骗,此将使齐、秦联手,楚国的损失将会是很大的。"可惜,楚王依然不听陈轸的建议,发兵讨伐秦国,秦、齐国果真联合,韩国也跟着加入,结果,楚军后来在杜陵战败,楚国不仅丢了土地,死伤了军民,差点被灭国。
这一事例表明,张仪是一个阴谋家而非大气的谋略家,他多用诡计,肆意用欺瞒之谋,阴险狡诈,言而无信,大耍无赖,是一个奸诈小人。如果说,张仪游说秦惠文王时,还能表现出他的智谋和韬略,那么,张仪欺骗楚王,翻脸不认割地之事,则充分表现了张仪手段低劣,善于行骗、离间、耍赖,是一奸诈、无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阴谋家,这就是后人指责和谩骂张仪的原因。
张仪分析齐国说:"昔日齐国在南面击退楚军,在东南击退宋军,在西南面征服了秦国,在北面击败了燕国,其间又指使韩、魏两国出兵讨伐楚国和秦国,致使土地辽阔,兵力强盛,战必胜,攻必克,诏令天下,役使诸侯,那清清济水,混浊黄河,足以作为齐国的军事屏障,那长城的钜坊,足以作为关塞。齐国曾是五战五胜的强国,可是,后来只打一次败仗,便不再是强国了。由此看来,战争是关系到万乘大国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张仪这是在提醒秦王,不要以为秦国势力比较强,一旦战败了,便会衰落。
接着,张仪分析了秦国的例子:"斩草要除根,不能留后患,灾祸才能消除。之前秦国对楚国开战,大败楚军,袭取了郢都,占领了洞庭湖、五都、江南等地,迫使楚王向东逃亡,藏身在陈地。当时,秦军只需继续向前进军,便可占领楚国全境;而只要占领楚国,秦国民众的需求就可满足,土地物产可以满足秦国的需要。如此一来,东面可以削弱齐国和燕国,中部可以凌驾于韩、赵、魏三国之上。此举若能实现,伯王霸业之名必成,四邻诸侯必来朝服称臣。可是,秦国谋臣未能如此做,反而引兵退却,贸然与楚人讲和。今使楚人得以喘息,因而有机会重聚逃散民众,再立社稷之主,重建宗庙,并得以率领天下诸侯从向西与秦国为敌,秦国失去了一次极好的称霸的机会。"(《战国策》之《秦策二·张仪说秦王》)张仪分析秦国失去机会,并怪罪秦国谋臣,其实仍是在提示秦王要重用他。
张仪继续向秦王分析说:
"天下诸侯早有联合意向,并已驻军于华阳城之下,所幸大王用诈击溃他们,进兵到魏都大梁城外,只要围困它几十天,便可占取大梁城。而若取了大梁城,便可占领魏国全境。在占领魏国之后,楚、赵联盟就将被拆散。而楚、赵联联盟一散,赵国处境便危险了。只要赵国处于危险境地,楚国便孤立无援。如此,东面就可以削弱齐、燕,中间可以抑制韩、赵、魏三国,如此一来,秦王霸主之名必成,四邻诸侯必来朝贺。可惜,秦国谋臣依然不肯这样做,领着兵士又退却了,与魏国讲了和,致使魏国得以喘息,聚集逃散之民,重新立起社稷之主,重建宗庙,此乃秦国失去的第二次称霸的机会。此前,穰侯任相国,治理秦国,用一国之军,想建立两国之功业,致使秦国士兵在国外浑身被日晒雨淋,民众在国内疲惫不堪,霸主之名未能形成,此乃秦国失去的第三次称霸的机会。"(《战国策》之《秦策二·张仪说秦王》)张仪指出了之前秦国失去的三次机会,皆是由于大臣们的无能或愚钝所造成的,这依然在暗示,让秦王应该重用张仪。
其次,张仪仔细地分析了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敏锐地指出了列国防守阵线的薄弱环境,向秦国指明了攻击列国的突破口。
张仪感到秦王专门地在听取他的分析,于是,他更加自信地继续侃侃而谈:"赵国处于燕、齐、韩、魏中间地带,各国民众杂居于其间,人员杂乱轻浮,难以驾驭,赵国号令无方,赏罚不严,缺乏信用,地形不便防守,统治者未能发挥民众力量,早已显露出衰亡迹象。而统治者不但不能体恤民间疾苦,而且还肆意征兵,入长平征战,想夺取韩国的上党。大王可用诈计攻破赵国,进而攻克武安。如今时局,赵国君臣上下难以同心同德,卿大夫与士民之间互不信任,都城邯郸很难固守。若秦军能攻陷邯郸,而后在河间修整,而后率兵西进,攻战修武,越过羊肠险塞,降服代地和上党。代地有三十六县,上党有十七县,不用一兵甲,不劳一民众,便能全归秦国所有。而东阳和河外将不经过战争而重新成为齐地,中呼池以北不经过战争也会归属于燕国。"(《战国策》之《秦策二·张仪说秦王》)这是张仪对秦王所描绘的对付赵国的策略。
接着,张仪进一步阐明了克赵之后所带来的秦国攻击其他诸侯国的有利效应。张仪说:"攻陷赵国之后,接着可以促使韩国灭亡,而若韩国灭亡,楚、魏便不能独立。楚、魏不能独立对魏国将有很大损害,并有利于秦国挟制楚国,而再往东,又能削弱了齐国和燕国,最后,可以掘开白马渡口,淹没魏国。如此一来,可使三晋灭亡,六国的合纵势力将彻底垮台。大王便可轻松地等着接管天下,诸侯各国也都会向大王臣服,霸主之名便能大功告成。"(《战国策》之《秦策二·张仪说秦王》)张仪所描绘的称霸天下的前景太美好了,秦王听了雄心勃勃,跃跃欲试,对张仪的策略很欣赏。
但是,张仪话锋一转,又开始指责秦国的谋臣的无能了。张仪接着说:"可是,谋臣们却没有能按此计策去做,竟然驻足不前,与赵国讲和,这太遗憾了。有英明的大王、强大的秦兵、霸主的基业,但却没有能得到至尊之位,竟被行将灭亡的赵国所欺骗,此皆是谋臣们的愚蠢所造成的。而且,赵国该亡而未亡,秦国该称霸而未能称霸,天下人已看透秦国谋臣的愚笨。况且,因为失去了好机会,秦国又要征召全国士兵去攻打邯郸,却未能攻下,致使士兵愤怒地丢弃铠甲,有的士兵吓得哆嗦往后退,这使天下人看到了秦国已实力不济。还有,退却中的军队又集结于李城之下,之后再次坚持征战,这是不可取的,很难获胜,最终双方兵力疲惫,只好收兵,秦国国力不足,便因此而暴露了。可见,对秦国国内,谋臣的无能已被外敌知晓;在国外,兵力不足已经暴露,要对付六国合纵力量就非常难了。而且,国内军队疲惫不堪,民众贫病交迫,积蓄困乏,田地荒芜,粮仓空虚;而其他国家却联盟趋向稳固,这是大王不得不担忧的大事。"(《战国策》之《秦策二·张仪说秦王》)
张仪为秦国描绘了美好前景之后,便转而指出了秦国当时所面临的不足,指出了秦国谋臣的无能和愚蠢所带来的种种失误,让秦王为秦国的困境担忧,他的目的非常明显:秦王是该重用张仪的时候了,否则,秦国就完了!
在耐心游说秦王之后,张仪随即向秦王提出了击破合纵,实施连横的总战略方针,并表示连横战略如不成功,他甘愿被问斩徇国。
张仪感到是提出他的战略方案的时候了,于是,他说:"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求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战国策》之《秦策二·张仪说秦王》)
张仪的这一"连横"策略对于被唤起雄心,很想能称霸天下的秦王来说,是颇具诱惑力的:能击破六国的合纵联盟,灭了赵国,攻占韩国,使楚国、魏国臣服,并暂时建立起与齐国、燕国的协作关系,秦王的霸业定能建立起来。
总之,张仪的游说对于秦王来说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他游说秦王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层次推进:先是仔细分析列国的历史、现实、优势、劣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让秦王了解各国状况和当时的局势;接着,张仪具体说明秦国的历史、现实、优势、失误,并提出了应该采用的妙策,让秦王知道困境,明白该选择的策略;此外,张仪在游说中一直强调一个主题,那就是在充分肯定秦国的各种优势时,指出是由于秦国的无能、愚蠢、失策,才导致了秦国陷入困境。张仪的意图十分明显:只有能谋善断、精通纵横策略的张仪才可以助秦王走出困境,使秦王称霸天下。以此来说服秦王采用他的"连横"之策,并任用他为秦国的重臣。
而且,张仪在整个游说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机智,先是奉承秦王,颂扬秦国,接着是通过当时的局势、实例和历史事件,阐明秦国的优势、劣势和失误,并在阐述过程中巧妙地提示秦王需重用张仪。张仪的游说充分显示了一位出色纵横家的了不起的权谋韬略和政治才干。张仪游说秦王之后,成功当上了客卿,并在不久之后,被任用为秦国的第一位相邦。
张仪的纵横谋略在许多方面令人赞叹,但作为纵横家,张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权力和名利,他追逐权利表现得非常明显,他用谋时多用诡计,表现出阴险狡黠的本性,具有奸诈、虚伪、无赖的品性,因而,张仪备受世人的谴责。
在《战国策》之《秦策二·齐助楚攻秦》的记载里,有一个典型事例充分表现了张仪的恶毒、奸诈和无赖的本性,这个事例是关于张仪谋划的为秦攻楚而拆散齐楚联盟的故事。
当时,齐、楚联盟以对抗秦国,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齐国攻下了曲沃。后来,秦国想进攻齐国,但由于齐、楚有联盟关系,秦惠王为此深感忧虑,于是,他对张仪说:"本王想进攻齐国,而齐、楚关系很好,客卿认为该怎么办?"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好车马、财物,臣愿意试着为大王分忧。"于是,张仪便南下到了楚国,他见了楚王之后说:"天下君王中,秦王最喜欢的非大王莫属,在下最希望的是能机会成为大王的臣子;秦王最痛恨的人莫过于齐王,而在下最痛恨的人也莫过于齐王。如今齐王对秦王犯下了重罪,秦国想讨伐齐国,而贵国却正与齐国友好,因此,秦王便不能听从大王的号令了,在下亦不能当大王的臣子了。大王若能封闭关隘,与齐国绝交,在下愿让秦王献出方圆六百里的商、於之地,如此一来,齐国因无外援而必定衰弱,而齐国衰弱了,便会受大王制约,若依此行事,在北边,大王可使齐国衰弱,在西边,大王又能施恩于秦国,而且还能不费一兵一卒而得到商、於之地,这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
不难看出,张仪先是极力奉承楚王,并抓住了楚王的称霸野心,接着以割地让楚来让楚王感到有大利可图,借此来拆散楚齐的联盟关系。楚王贪图秦国的土地,因而对张仪的建议是很难拒绝的,于是,楚王答应了张仪的请求。
关键词:
上一篇:【天天报资讯】汉成帝风流一生,为何直到去世,都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下一篇:最后一页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隔夜SHIBOR报1 0480%,下降6 90个基点。7天SHIBOR报1 7630%,下降4 50
2023-07-06 11:52
近日,中海达(300177)与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在集团总部签订战略合作协
2023-07-06 11:53
大连重工(002204)7月6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减速机产品主要应用于风力
2023-07-06 11:42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出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分析,2023年二季度,
2023-07-06 11:48
马斯克“现身”2023世界人工智能(161631)大会:未来地球上机器人数量将
2023-07-06 10:46
企查查APP显示,陕西无人装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曹江
2023-07-06 10:56
AIGC概念走高,截至发稿,三维通信(002115)涨停,科大讯飞(002230)、中
2023-07-06 10:50
智能驾驶概念股震荡走高,瑞玛精密(002976)直线拉升涨停,联创电子(002
2023-07-06 10:57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广东首云智算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孙
2023-07-06 10:49
7月6日,2023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举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
2023-07-06 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