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刘备伐吴的时候,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出言劝止?只能战败后惋惜法正

时间:2023-07-02 18:04:5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夷陵之战""被视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对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夷陵之战""并不是刘备一拍脑袋决定的,动机其实很充足,""夷陵之战""的失败也包含多个因素,不能单纯归咎于连营。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夷陵之战""是刘备吃过的最惨烈的败仗。诸葛亮在战败后也惋惜,如果法正在就好了。那么在刘备伐吴的时候,诸葛亮为什么不制止他呢?

""夷陵之战""的背景和概述


(资料图)

尽管""夷陵之战""被视为三国""三大战役"",但是实际上它可以说是""荆州之战""的余波。在""荆州之战""中,孙权趁关羽进攻樊城的时候搞偷袭,一下子就把刘备所辖荆州地区,也就是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三郡给拿下了。并且封锁了长江水道,让关羽无法回到益州,最后被俘虏杀死。

刘备为关羽报仇,发动大军进攻东吴。小说当中刘备的兵力远远超过东吴,让孙权诚惶诚恐。但是实际上不是这么一回事。刘备的兵力并不明显多于东吴一方,甚至有可能处于劣势。陆逊面对蜀汉的攻势,坚守夷陵不与刘备决战。由于地形的限制,刘备只能摆开连营。另外刘备也没有水军保护陆军。等到时机成熟之后,陆逊利用水军在蜀汉军队的中间登陆,一举击溃了刘备。

诸葛亮并未发言劝谏

刘备伐吴是一项重大的决策,在这项决策中,诸葛亮明显失误了,他并没有劝止刘备,或者支持刘备伐吴,或者至少是中立态度。《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对刘备伐吴的决策持反对意见,这大概是为了塑造诸葛亮算无遗策的形象。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劝止刘备伐吴的人物只有秦宓、赵云、李意其寥寥几个。我们知道在史料中经常有这样一种记载,就是传主针对某件事情发表意见但不被采纳,最终导致失败。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并未提到诸葛亮劝止刘备。从这一点就基本上可以判断,诸葛亮并没有劝谏的举动。《法正传》中提到,""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这也仅代表诸葛亮的一种后悔的情绪。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劝谏刘备

诸葛亮被视为智慧的化身,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劝止刘备伐吴呢?小编认为原因有三点。第一、刘备伐吴的动机相当充分。从国家角度出发,蜀汉刚刚立国不久,正需要一场战争宣示国威。荆州被偷袭却默不作声的话,国家的尊严荡然无存;从个人角度出发,刘备、关羽、张飞情如兄弟,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出兵复仇也在情理之中。

第2、 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还需要荆州作为跳板。荆州的战略价值相当高,更确切地来说是南郡。诸葛亮和刘备初一见面,提出的《隆中对》中,就视荆州为""用武之国"",提出刘备从益州进军,某一大将从荆州进军钳击曹操的战略。如果不发动战争夺回荆州,诸葛亮的《隆中对》就彻底玩完。

第3、 诸葛亮的立场偏向荆州人。诸葛亮并不是荆州人,而是徐州琅琊人。不过他在荆州寓居了很长时间,与荆州名士交往甚密,在感情和立场上都偏向荆州人。孙权偷袭荆州,在益州的荆州人士的家业、田舍都被夺取。荆州人士当然不愿意。

蜀汉政权以荆州集团为主题,诸葛亮身上有荆州的标签,他又是蜀汉丞相这种特殊的角色,如果出言反对伐吴,很有可能导致荆州集团对自己、对蜀汉离心离德。所以小编认为,在伐吴一事上,诸葛亮采取比较模糊的中立态度是比较有可能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