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播报:崇祯悖论怎么破?越勤政越加速亡国,努力的方向错了更可怕!

时间:2023-06-30 11:06:0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有心中兴,无力杀贼。"我认为这十六个字,可以作为崇祯一生的评价。

1626年8月,"木匠皇帝"朱由校驾崩,年仅23岁,没有留下子嗣。根据遗诏,由他五弟信王朱由检即位,这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


(相关资料图)

崇祯从王爷一跃成为九五之尊,不能不说是一种福分,但和同样是以王爷十分继位的嘉靖皇帝不同,崇祯接过来的,是一个前辈们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历经200多年的大明帝国虽然依旧庞大无比,但其实早已外强中干、风雨飘摇。

崇祯是一个励精图治、勤俭节约的皇帝,同时却也是一个孤独无助的皇帝。崇祯还有个特点,就是走路比较慢,因为一旦走得快了,里面的破衣服就会露出来。

据史料记载,他的衣服、袜子,都打了补。崇祯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每天工作14到16个小时,累得半死不活。他17岁继位为帝,20多岁的时候头发就已经变白了。

崇祯在位期间,做过很多"好事"。铲除阉党是崇祯最大功绩。

刚登基时,崇祯重用魏忠贤以麻痹阉党,暗中却剪其党羽,一待时机成熟,立即以雷霆之势开始搜捕。魏忠贤得到消息后,绝望上吊自尽。崇祯下令将他碎尸万段,把头颅挂在河间府示众。

此举赢得了朝野人士一片拥护,展示了这位青年皇帝的决心和果敢,令人刮目相看,一时被呼为"明主"。

魏忠贤把持朝政多年,朝中党羽遍布,崇祯能一举铲除阉党,既需要极大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足够的智慧和能力,从这一点看,崇祯绝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能力不足。

铲除阉党后,崇祯将朝中大权重新掌握到自己的手中,开始了他的"崇祯中兴"的梦想。为了弥补清除阉党后的空缺,急需选用得力的人才,崇祯重视任用有实际才能、精明能干的人,朝野上下风气为之一振,其中就包括袁崇焕。

很多人诟病崇祯冤杀了袁崇焕,但却忘记了一个事实,袁崇焕本就是被崇祯提拔重用的。袁崇焕虽然在万历年间就崭露头角,后来还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战役,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被迫辞官回乡了。

崇祯继位后,重新启用了声名赫赫的袁崇焕,当时给的职务是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并向他征求安定辽东的方略。袁崇焕阐述了自己的策略,并保证五年之内他就可以恢复辽东。崇祯听后十分高兴,立即答应了袁崇焕的所有要求,还赐他一柄尚方宝剑。袁崇焕则不负众望,积极布防,很快就有了成效。

在君臣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外战内政都有了很大起色,似乎大明王朝"中兴"在望。但是,很可惜,美好的愿景便如昙花一现,很快崇祯性格中的弱点开始暴露出来,形势反而急转直下。

面对复杂的局面,崇祯变得不再有耐心,他过于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但世事往往欲速则不达,操之过急,反而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加上铲除阉党的成功,使得崇祯刚愎自用,并且性情多疑,终于酿成了他一生之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冤杀袁崇焕!

崇祯二年,皇太极率兵避开袁崇焕的防线,绕道蒙古进入长城,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急忙回兵,击退了皇太极,这本是大功一件。但皇太极也认识到深感袁崇焕是一大劲敌,便用反间计声称与袁崇焕早有密约,将在京城之下会盟。

崇祯信以为真,以"叛变投敌"、"谋反朝廷"之罪将袁崇焕处死。而且,还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从此崇祯不再信任文武百官,转而重用亲信宦官。

此时的崇祯已经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百官可用不可信,宦官可信不可用。之后的十几年,崇祯就是在这样一种反反复复、忙忙碌碌、焦躁不安中度过。

之后,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声势逐渐壮大,北方的后金虎视眈眈,多次入侵内地。内忧外患之下,崇祯背负了太多道义准则,坚决拒绝了皇太极双方议和的建议,坚持两线作战,最终两线皆败。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大军围攻北京,崇祯拒绝了逃亡南京的建议,当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了城门,李自成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进入紫禁城时,崇祯选择了在煤山自缢殉国。

临死前,崇祯咬破手指,写下遗诏:"……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应该说,崇祯是有一定能力的,否则也不可能干净利落地铲除魏忠贤一党,但其能力的确没有大到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大明朝的地步。对一个从来没有想过当皇帝,却在17岁那年突然被推上皇位的年轻人来说,他做的已经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好了。

诚然,崇祯有缺点,甚至有很多可以说是致命的缺点,但人无完人,纵然算不上明君,也绝不能说崇祯是一个无能昏君。

"心有余,而力不足"崇祯纵然倾尽全力,也无法挽明朝大厦于将倾,一方面固然是崇祯的执政能力不够,更重要的其实是前面积重难返,历史的进程仅凭一个朱由检又怎能阻挡的了呢?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