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两极”政治下的东亚,西域诸国该何去何从?|当前通讯

时间:2023-06-29 16:42:4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两极是指冷战时期的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古代也是很常见的,不过不是世界性的而是地域性的,如果把世界缩短成东亚大小,那么西汉和匈奴主导的东亚就是两极,而碰撞最激烈的地区自然也不是中东而是西域。

秦时乱是两极构建的基础


(资料图)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国力是大于匈奴的,如《过秦论》中所言:乃是蒙恬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就不符合两极,但是经过秦时乱,汉朝建立了起来。汉朝在废墟之上建立,国力跟秦始皇时期相比较有所倒退,人口大约在1500万,两国国力变得相近。

西汉与匈奴优劣势对比:

1、西汉

劣势点:人口虽然远远高于匈奴,但农耕文明稳定,若起战事则耗费太多。中原不产马,多为近战,骑射不通,机动能力差。

优势:封建农耕文明战争动员能力强,后勤补给强,兵员多。

2、匈奴

优势:高原产马,匈奴民风彪悍,上马即可为战。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机动能力强。

缺点:由部落与部落组成,社会组织松散,纪律松散,战争动员能力差。

平衡点:两国国力相近,再加上汉军进入大漠难以辨别方向,而匈奴骑兵则可以通过强大的机动能力转战千里。同样的,匈奴攻城骑兵派不上用场。

在平城之战中刘邦虽然输了,但是冒顿单于也说:"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因此双方定下了"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

如果匈奴打了就跑,汉军是追不上他们,但是无法扩大战果,匈奴即使攻下一城一地又守不住,收益并不高,而通过互市双方都好。

而且在两国的国书中也很有意思,西汉给匈奴的国书是这样的"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而匈奴则回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还约为兄弟,结成亲家。

见面打招呼寒暄的很好,实际上转过头都想弄死对方,如汉文帝14年老上单于偷袭彭阳;汉景帝时七国之乱,军臣单于立马就准备派兵南下;汉武帝在马邑设下陷阱想干掉军臣单于。经常出现打了又和,和了又打的情况。

所以两国在汉初基本呈现隔着长城向沈腾一样大喊:"你过来啊!",然后继续做生意

西域成为两国之争的焦点

实际上在秦朝的时候西域没有什么联系,汉初也是匈奴控制着西域,但是这一切随着汉武帝的继位发生了改变。

在汉初,匈奴占据河西走廊,使得汉朝不可能与西域发生什么联系,而西域三十六国"皆役属匈奴",从这个役属我们就知道西域诸国不是完全服从匈奴的,"匈奴不能统之与之进退",比如乌孙就是经常反叛,因此匈奴被西域牵扯了很多心力。百越之国对汉朝也是反复无常,汉朝同样需要驻兵西南,所以当汉武帝打开河西走廊把手伸进西域的时候,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改变了。

实际上西域对于汉朝和匈奴都非常重要。匈奴与羌是同盟,匈奴拥有西域就可以与在西藏高原的羌连接起来,形成与对汉朝的军事包围,同样的若汉朝打开河西走廊走向西域就可以切断匈奴和羌的军事同盟,获得战略主动。

当时的西域三山夹两盆,经济发达,雪山融化以及地下水脉给西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们"随畜逐水草","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又可以给匈奴提供缺少的铁器,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匈奴在此收获颇丰,但是同样的,这也为西汉进入西域埋下了伏笔,匈奴通过扶持亲匈奴势力,武力威胁的方式才把西域收入囊中,但实际上控制力并不强,西域诸国只是依附罢了。匈奴一味的从西域索取早就引起了这些国家的不满,他们屈服的只是武力。

汉武帝继位时,汉朝国力已经很强大,他先平定百越国的叛乱,后来又派遣卫青、霍去病多次大规模主动出击匈奴,在北方汉武帝边线从长城推至漠北,在西面夺取河西走廊,突破了匈奴和羌的封锁,西域不再是张骞口中的描绘,它终于展现在了汉帝国眼前,如果此时对不满匈奴的西域诸国伸出橄榄枝,你们猜会怎么样?

结语:

从汉武帝打开河西走廊进入西域,汉朝和匈奴的实力已经发生转变,在利诱和武力威胁下,原本就对匈奴不满的西域诸国渐渐偏向汉朝,但匈奴对西域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汉武帝老年,因为穷兵黩武,国力难以为继,经过汉昭帝时期,汉朝又重新开启西域新局面,以夷制夷可以最少的减少驻兵,稳定汉朝在西域的主导地位。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向西汉投降,匈奴再也无力对抗汉朝,随后汉朝在西域设都护府,西域正式归于汉朝统治。

西汉增加对西域的影响力

汉朝首先想到的是利诱,汉武帝采用了张骞的建议:以赂遗设利朝。匈奴对你们不好,我给你们钱,来,投入伟大汉帝国的怀抱吧!但实际上这招效果并没有达到汉朝的预期。

公元前116年,张骞出使西域乌孙时带着"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希望可以两国联姻,共击匈奴,但是乌孙拒绝了,因为乌孙已经臣服匈奴很久了,在国中有一批亲匈派,乌孙王没办法自己作主,更何况匈奴就在乌孙旁边,汉朝远在千里,虽然你能拿出来那么多钱财可见国力强盛,但是谁知道你能不能打败匈奴?我和你结成同盟对抗匈奴万一输了,到时候岂不算账,你在几千里外还能过来保护我不成?虽然乌孙知道汉朝在河西打败了匈奴,但是从河西到葱岭东的乌孙几乎隔着一个新疆,总之乌孙不见兔子不撒鹰。

八年后,乌孙的态度转变了,汉朝逐渐向西域蚕食,屯田守边,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武,汉朝的兵威已经深入西域。汉朝派兵打败了车师国,车师西北就是乌孙了,汉朝在河西杀匈奴三万多人,还没有给他邻居一巴掌的震撼大,这下乌孙立马请求同汉朝联姻,求娶汉朝公主,细君公主下嫁。

这一切看似都在往对汉朝有利的方向发展,貌似加把劲就可以把整个西域收入囊中,但后续的发展却不是这样。公元前99年,西汉再征车师,因为匈奴的干扰而失败,公元八十九年,西域各国和西汉联军共同讨伐车师,车师王降服,臣属汉,但是也到此为止了,这说明汉朝军力无以为继,没有再前进的余地。

西汉连年征战,国库空虚,民生凋敝,不足以再支撑远征。虽然西域政策能否实行下去最终依靠的还是战争,但是很明显在仅靠自身的情况下想要在广袤的草原上彻底击败匈奴也不现实,所以汉帝国需要把西域国家拉到自己的战车上来。

因为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汉帝国必须重视,以夷制夷是汉朝唯一的选择。所以从汉武帝末年到宣帝时期,汉朝对西域的主要政策就是稳定,以拉拢西域诸国为主,帮助西域诸国对抗匈奴,分化各国,扶持对汉朝友好的势力。乌孙国乌就亲近匈奴而敌视汉朝,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郭煌,扶持亲近汉朝的元贵靡继位大昆弥。

通过这样的方式,汉朝稳定了西域夷可以最少的减少驻兵,稳定汉朝在西域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