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速递!张作霖早年差点儿饿死,幸亏得一寡妇收留,发迹后他这样报答!

时间:2023-06-27 17:50:2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资料图)

众所周知,中国人向来注重感恩,还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比如汉初名将--有着"兵仙"美誉的韩信,就因"千金赠漂母"的义举而被世人称道千年。事实上,不仅古人有着如此的仁义之心,近代人物之中也不乏楷模,比如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其实也是一位懂得感恩的人。

▲沈阳张氏帅府

张作霖,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生于奉天省海城县(今辽宁省海城市)马家房村西小洼屯,其父张有财在县城经商做些小本买卖,勉强能够维持家庭生计。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13岁的张作霖被父亲送入私塾,师从杨景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作霖刚刚读了三个月,父亲张有财就因与赌徒发生争执而被殴打致死。得知父亲惨死的张作霖立马逃出学堂,与二哥张作孚一起找到赌徒想要为父报仇,不料双方争执途中不慎开枪走火。张家兄弟将人打死后,二哥张作孚主动揽下所有罪名,随即锒铛入狱,怕人寻仇的张作霖则跟着母亲王氏和妹妹一起,连夜赶往镇安县(即黑山县)寻求外祖父的庇护。

▲张作霖青年时期旧照

然而王家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根本没有办法养活张家兄妹,张作霖无奈之下只得出外谋生。在这一时期,年轻的张作霖饱尝到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16岁的张作霖流浪到营口一带,此时他囊中空空,几近饿死。好在行至营口高坎镇时,在当地有着众多田产的"孙寡妇",见张作霖身处困境,内心不忍便给予其饭食,让他活了下来,张作霖因此视其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恩人。

▲民国时期收割稻谷场景旧照

这个"孙寡妇"是当地孙家二房大太太,二房当家早年因病去世,她也就被镇上百姓称为"孙寡妇"。张作霖行至高坎镇时,正值农忙时节,拥有不少田地的孙家雇佣了大量短工,帮助自家收割庄稼。每天中午和傍晚,孙家管家都会带着下人前往田间送饭,张作霖早已饿得头昏眼花,便壮着胆子趁机混在短工之间,领取孙家干粮填充肚子。由于这些短工很多都不是本地人,彼此之间并不熟识,加上人数众多,孙家管家也没法认全所有雇工,张作霖就这样蒙混过关,一连好几天都以此混得饭食。

▲民国时期妇女旧照

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好法子,没过几天,张作霖的伎俩就被孙家管事发现,孙家仆役将其抓出痛打了一顿。当时孙寡妇正好在旁招待帮工,看到瘦弱的张作霖被打得鼻青脸肿,她动了恻隐之心,赶忙阻止仆役的殴打行为,还告诉张作霖以后每天都可以找自己领一顿饭食。饱尝人世冷暖的张作霖,自然对孙寡妇的善举充满感恩,得知孙寡妇膝下无儿无女,张作霖更是立马就认她为干娘。不久,张作霖离开高坎镇闯荡,但是孙寡妇的恩情他却始终没有忘记。

▲张作霖剧照

数十载后,张作霖功成名就,成为东三省真正的掌权者,人称"东北王"。发达之后,张作霖专门赶往营口,亲自寻找昔日的救命恩人。找到干娘孙氏后,张作霖当众磕头致谢,还为干娘在当地置办众多房屋田产,往后数年的节庆之日,张作霖一般也会抽空前往探望,陪她唠嗑解闷。孙氏逝世后,身在前线的张作霖更是派专人隆重安葬,事后自己还曾多次前往祭扫。俗话说"英雄怕见故乡人",许多曾经落魄的枭雄发迹之后,面对昔日恩人时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是报恩,反而是如何掩盖自己之前的耻辱经历。与之相比,张作霖的品行值得世人敬重和学习。

参考资料:

《张作霖传》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