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郑芝龙投降清朝,还劝说郑成功,为何还会被顺治发配到宁古塔?

时间:2023-06-17 09:57:3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南明唐王政权在福建成立之时,郑芝龙、郑成功父子都是其拥护者。郑成功对唐王的复国志非常敬佩,唐王对郑成功也十分赏识,赐其姓名朱成功("国姓爷"的由来),而且封他为忠孝伯,赐尚方宝剑,甚至对郑成功说:


【资料图】

"恨朕无女妻卿。"

唐王的笼络也收到效果,郑成功日后为感谢唐王知遇之恩,一生抗击清朝,原因也与此相关。

郑芝龙不听郑成功劝告,投降了清朝。唐王不久也殉国,而郑成功的母亲也被清军戕害。面对国仇家恨,郑成功哭文庙、焚儒衣,弃文从武,举起抗清旗帜。他起兵之初,势力羸弱,但各地勤王之师纷纷来归,经过几年的努力,实力强劲。到顺治亲政时,郑成功已经有厦门作为根据地,并在海澄、漳州等地数次打败清军。

顺治九年,"湖南、川、广处处用兵,力不暇及",朝廷担心各地反清复明势力与郑成功"万一勾连狂逞,为祸愈大",因此,满清大臣向顺治建议,对郑成功实行招抚。郑成功的父亲已经归顺清朝,如果打出"亲情牌",预料郑成功大概率会投降。顺治采纳招抚的建议,下旨给闽浙总督刘清泰,命其策划。在圣旨中,顺治先向郑成功解释多尔衮对其父背信弃义,以及清军进攻厦门是地方军官的"行事乖张"。郑成功只要归顺,朝廷就会给高官厚禄,不需要来京城,可以在东南沿海管理对外贸易与船只。由于有这道圣旨,朝廷与郑成功的谈判开始了。

与此同时,郑芝龙也在朝廷的授意下,派家人带着亲笔信到福建与郑成功见面,希望以父子亲情劝说郑成功投降。郑成功在回复郑芝龙的信中写到,清廷没有兑现优待父亲的承诺,而且对福建巡抚攻打厦门表示不满,同时也说了"兵集难散"的善后问题。郑成功虽然没有拒绝投降,但提出的条件也不少。

顺治知道后又下旨,除了答应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芝龙为同安侯、郑鸿逵为奉化伯、郑芝豹为左都督外,又保证说:

"敕谕到日,满洲大军即行撤回,闽海地方保障事宜,悉以委托。"

为了以示诚意,顺治特派专差与郑成功的表亲携带公爵印信南下。

朝廷担心郑成功拒绝接受海澄公印信,又指定郑芝龙家人南下厦门劝降。郑成功为了父亲在京城的安全,又想到不如"将计就计,权措粮饷以裕兵食",他写了一封信给郑芝龙。信中,郑成功依旧抱怨清廷不信守承诺,但也说到如果谈判成功,清廷就没有南顾之忧,也免掉"劳师远图,空费帑金"之难。同时,他也顺便待价而沽,提醒清朝,他已经是南明的王爵,"人臣之位已极,岂复有加之呼?"而古代也有"大义灭亲,从治命不从乱命"的案例,必要时可以移孝作忠。

郑成功的条件越来越大,但清廷经过王公大臣会议,还是以皇帝的名义又给了郑成功更加优厚的条件,不仅一门三爵位,并答应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府之地让给郑成功,又发放钱粮。清廷为何会让步呢?

在那段时间,湖南战场失利,亲王尼堪兵败被杀,大西军又逼死孔有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清军面临严重威胁。郑成功方面,也在东南沿海厉兵秣马,多次袭击清军。朝廷无法两线作战,对郑成功只能以合议牵制。

在后来的谈判过程中,郑成功看准了清廷的软肋,使劲要价,不仅要求扩大封地,而且要求仿朝鲜例。

清廷知道郑成功的心意后,改变了策略,实行剿抚并用,一边派郑芝龙的次子南下和谈,一边增派大军备战。谈到后来,双方又因剃发问题出现矛盾,结果和谈又是无疾而终。

福建巡抚佟国器认为郑成功"终无剃发受抚之意",上表顺治,主张讨伐,朝廷的王公也持同样看法。于是,顺治便任命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入福建。郑成功也不甘示弱,积极扩军备战,攻打福建沿海。

由于郑成功以金厦为基地,海风强劲,满洲兵又不擅海战,因此,在交手时,清军水师溃不成军。清军在战败之际,深感以战"平海"难以实现,于是采取"禁海"之策,并离间郑成功的部下。

顺治因郑成功拒命不就抚,下令将郑芝龙一家就放至宁古塔,最后还以谋反罪将他们"咔嚓"。

秋媚说:父在清朝,子在南明。郑芝龙从投降的那一刻起,命运就已经掌握在清朝手中。在皇帝眼里,郑芝龙只是朝廷笼络郑成功的一颗棋子,有用时可以摆上棋盘,无用时可以扔到苦寒之地。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