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天天新要闻】洪秀全手握50万大军,为何不直接北上中原而是东下金陵

时间:2023-06-16 10:57:1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太平天国在战略方向上有两次比较大的分歧,第一次是在全州蓑衣渡之战后,面对南王战死,精锐殆尽的惨痛教训,太平天国领导层对于战略方向出现了分歧,洪秀全等人意图折返两广修养生息,徐图后计。杨秀清则力主北进湖南,在运动中逐渐发展壮大。第二次是在攻占武昌后,洪秀全想要定都河南,杨秀清则决意定都南京。那么最终是哪些原因促使太平军决定顺江东下,定都金陵的呢?

首议定都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占湖北省城武昌,迅速扩军至50万。对于下一步的进军方向问题,太平军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天王洪秀全主张"以河南为家",东王杨秀清则力主定都南京,其余将领还有入川之议,北进中原等意见,这场分歧直到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依然存在。


(资料图)

由于太平军在益阳募得数千船工水手,在岳阳又获得民船数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水营。在攻占武昌战役中,典水匠唐正才率领水营搭建浮桥,连接汉口与武昌,使得人马往来如履平地,为攻占武昌作出了重要贡献。太平天国领导层意识到水陆配合的便利,于是决定顺江东下,直捣金陵。

金陵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是中国南方最具政治意义的一座城市。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一直定都于此,称为建康。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经营多年,从而一统天下。一旦占据金陵则意未着拥有了半壁江山,对于清政府来说是不小的打击。更何况"天下赋税半出江南",一旦占据了江南这座大粮仓,拖也能把清廷拖垮。因此,太平天国决定顺江东下,攻占金陵,定都之事,容后再议。

太平军顺江东下时的场面有多壮观:只见浮江万艘,帆樯旗帜如云,两岸陆军夹江护卫,50万大军一率用红布包头,视野所及,一望无际。水营船只满载粮食辎重,老幼妇孺皆乘船而下,沿途清军望风披靡,几乎未遭受任何抵抗,2月9日大军开拔,3月8日犹如神兵天降,出现在金陵城外。在湘军水师尚未建立前,太平军水营掌控了制江权,这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一个极为有利的优势条件。

只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水营的优势并没未能得到持续,这对于建立在长江流域的地主政权来说是相当致命的一大缺陷。水营统领,典水匠唐正财仅仅是一位善使大刀的老资格水手,自身的局限性使他未能将水营船只分门别类加以整合及训练,而太平天国领导层也未将水营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水营中所有船只都运输辎重,兵员,体型较大的装有炮位,但凡接战皆出队。而湘军水师由长龙、快蟹等大船负责运送物资,舢板凭借小巧灵活的机动性负责交仗,二者配合默契,共同进退。由此可以看出,水营的失败和消失并非机缘巧合,而是有着必然性的问题。

再议定都

1863年3月8日到3月19日,太平军日夜不停对金陵发动进攻,与此同时,下一步的进军方向和定都问题再一次摆上台面。洪秀全和杨秀清在宽大的座船上召开军事会议,商议下一步大军行止等议题。洪秀全再度抛出进军河南,取开封定都的计划。冬官正丞相罗大纲也提出"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的建议。

驾驶杨秀清座船的蒋老水手贸然上前进言道"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而今得江南,有长江之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尚不立都,尔而往河南,何故也?"蒋老水手说完后,自觉太过无礼,于是婉转地说"河南虽中州之地,足备稳固,实不及江南,请东王三思!"杨秀清对蒋老水手贸然建议并未感到不悦,和颜悦色地宽慰他别着急,表示一定会仔细思考他的建议。杨秀清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取得了洪秀全等人的同意,决定改金陵为天京,定都于此。

事实上,虽然太平军号称50万大军,但绝大多数为刚刚入伍的新兵,并不具备实际的作战能力。一旦踏入广袤的中原大地,不善骑兵的太平军很有可能将会一败涂地,甚至被逼入绝境。此外,拥有强大水营的太平军不夺取富甲天下的江南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太平天国领导层都是南方人,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但并不意味着到了北方就一定能顺风顺水。从林凤祥、李开芳领导的北伐之役就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在中原地区的推行受到了极大阻碍,无论是在发动群众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远不如南方。因此,太平军东下江南并定都南京是一项正确的抉择,而之所以会最终失败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