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杯酒释兵权并没有发生过

时间:2023-06-08 12:47:3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前世三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一次擦肩而过,相聚即使缘分,请各位小主点点关注。

你没有看错,盘点的就是吻,是吻,艾玛,脸红!简直狂虐狗!各位看官走过路过千万不要路过!


(资料图片)

导读:许多的开国皇帝都会杀功臣,因为这些建立卓著功勋的人是皇帝的心腹大患,倘若他日掌权,其皇位就有可能不保。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北宋皇帝后也有同样的顾虑,因此历史上说他为此自导自演了杯酒释兵权的一幕。

话说赵匡胤当上开国皇帝后,开始琢磨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为避免黄袍加身再次在自己身上上演,因此在乾德元年(公元963年)的春天,赵匡胤在退朝后把石守信、高怀德等高级将领留下来饮酒,期间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把高阶军官们的军权全都集中到了自己麾下,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典故。而后赵匡胤通过一些列的军事改革和朝廷委派各地长官制使建立不久的北宋王朝渐渐开始稳定下来。

历来的历史学家对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都深信不疑,但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不断有史学工作者提出新的意见,认为"杯酒释兵权"根本没有发生过。

认为发生过的人主要依据的是北宋中期以后的一些史料记载,分别是三本史书:

第一本书是《丁晋公谈录》,其中有一段赵匡胤和丞相赵普的对话,赵普认为禁军统帅石守信和王审琦兵权过重,然而赵匡胤认为这两人都是自己的莫逆之交,断然不会反叛自己,但赵普又说他们俩没有统帅才能,万一哪天部下哗变来个黄袍加身后果将不堪设想,最终宋太祖被说服,罢免了二人的兵权。

第二本书是《王文正公笔录》,其中明确记载:相国赵普屡以为言,宋太祖"于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旧相乐",最后让他们"自择善地,各守外藩,勿议除替"。

第三本书是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其中称在宴会的第二天,赵匡胤的部将个个心领神会,"皆称疾,请解军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

认为"杯酒释兵权"不存在的人则说上面的史料记载漏洞百出,很值得怀疑:

第一是这三本史料记述细节不同。《丁晋公谈录》只讲了罢免石守信和王审琦兵权的事,并没有记载太祖设宴请客一事;另一本《王文正公笔录》中记载的被罢去兵权的将领比《丁晋公谈录》多了好几位,其中还增添了太祖设宴与宿将"道旧相乐"的情节;而《涑水记闻》更是将此事详细描述,犹如亲身经历一般,从铺张设宴到被罢兵权无一不有,但是司马光记述此事时已是五十年后,所以有加工和演义成分的嫌疑。

第二是这三部史书都说此事与赵普有关,但记载却不尽相同。《丁晋公谈录》上记载的是宋太祖听了赵普的一番谈话后才决定罢免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兵权。《王文正公笔录》则是宋太祖在赵普多次苦谏下才迫不得已罢去他们的兵权。而《涑水记闻》则记载是宋太祖和赵普两人共同谋划的结果。

第三是上述三种史料对石守信和王审琦被罢兵权后的出路说法都不尽相同。《丁晋公谈录》说的是"不令石、王主兵",《王文正公笔录》说他们"寻各归镇",《涑水记闻》则说他们"皆以散官就第"。

第四是没有官方记载。"杯酒释兵权"这样一件大事在北宋官修的《太祖实录》、《三朝国史》和后来元朝根据前两者编纂的《宋史·太祖记》中没有任何记载,倘若这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情,那么至少在北宋正史中会有记载,当然也不排除因为一时疏忽或者其他的原因没有记载,但可能性很小。

第五是发生的时间不对。南宋的《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此事发生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它依据的主要是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并参考《丁晋公谈录》和《王文正公笔录》两书),但那时候正逢杜太后病逝,属于国丧期间,朝野上下不准奏乐宴饮,赵匡胤更不会以身犯法宴请众将。也有史书记载"杯酒释兵权"发生在赵普担任丞相期间,但是在建隆二年,赵普只是一名幕僚,他第一次当丞相是在乾德二年(公元964年)。

这些似乎都在证明历史并没有"杯酒释兵权"一事,但也有史书记载石守信还在担任军职,而其实际已经没有任何权力了,这似乎又在说"杯酒释兵权"发生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事件就是由于记载混乱才让后人难辨真假,而"杯酒释兵权"是否发生过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