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李鸿章在灭掉太平天国后,为啥不学习曾国藩裁撤淮军_环球热推荐

时间:2023-06-06 10:48:0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1864年,随着曾国藩、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潮水一般涌进天京,太平天国宣告灭亡。

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在朝廷的明示和暗示下,对湘军进行大幅度裁撤。到1865年12月底,曾经拥有15万水陆两支大军的湘军,被裁撤得只剩下1万人。

于是,清廷放心了,曾国藩也可以睡安稳觉了。


【资料图】

当时,中国除了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外,还有一支李鸿章创建的淮军。淮军虽然在数量上不及湘军,但在武器装备上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几乎全员配备洋枪洋炮,还聘请外国人作为教练,仿造西方国家的军事制度进行管理和训练,战斗力不容小觑。

为什么李鸿章没有对淮军进行裁撤呢?

其实,李鸿章在曾国藩裁撤湘军的同时,也对一部分"老弱病残"的淮军进行了裁撤。然而,绝大部分淮军还完好无损。而且,由于进行了"优胜劣汰",淮军的整体战斗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甚至当曾国藩裁撤湘军后,李鸿章还接纳了一部分裁撤人员。

我们知道,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很尊敬曾国藩,在为人处世上也深受曾国藩影响。可是,李鸿章为何不学习曾国藩,跟着将淮军裁撤了呢?

首先,李鸿章和曾国藩性格相差太大。

曾国藩一生信奉理学,洁身自好,珍惜羽毛,对于自身的道德水准要求很高。哪怕知道清廷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意,他也只能照做。他不愿意因为裁军一事,让清廷为难,从而影响自己清廷里的形象。

李鸿章就没有这些思想包袱了。李鸿章一生信奉的是实用政治学,什么对自己有利,就采取什么策略。至于这策略能不能上大雅之堂,他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1860年,苏州8名太平军守将郜永宽、汪安钧、周文嘉等8人在杀掉慕王谭绍光后,献城向李鸿章投降。李鸿章察觉这8人心狠手辣、野心很大后,当即设下"鸿门宴",将他们全部杀掉,还处决了2万多名太平军降卒。

这件事给李鸿章的声誉蒙上了巨大的阴影,可他毫不在意。

回到裁撤军队这件事,李鸿章不怕朝廷的猜忌,也不怕各种流言蜚语。他一方面与朝廷虚与委蛇,说明裁军的各种难处,"惟旧部淮军,分布各省,难遽遣撤,左右又无人可代料理,且恐遣撤不妥,每一念及,如芒在背。"一方面又厚着脸皮,打死不裁撤,让清廷无可奈何,只好任由他去。

其次,曾国藩不愿意裁撤淮军。

在很大程度上,淮军来自于湘军,是湘军的一个分支。1862年,正是在曾国藩的安排下,李鸿章才离开曾国藩大营,回安徽老家组建了淮军。淮军刚刚建立,势力很薄弱。曾国藩慷慨地送了8个营的兵力,形成了淮军的基本骨架。

在进攻太平天国时,湘军和淮军虽然没有一起,但他们在战略上配合作战,亲密无间,形如一支军队。

攻灭太平天国后,曾国藩裁撤了湘军。为了自保,曾国藩不愿意淮军也跟着裁撤,否则的话,他就真的成了"光杆司令"了。

第三,形势使然。

湘军裁撤了后,捻军依然活跃在北方一带。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陕西、山西、河北(直隶)八省,来无踪去无影,极盛时期总兵力达20多万人,对清廷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最初,清廷还能够依赖僧格林沁亲王的蒙古铁骑,与捻军进行周旋。可是,1865年僧格林沁亲王因为轻敌托大,陷入捻军的包围圈,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此后,清廷就再无与捻军抗衡的军队,湘军早已裁撤,不得不借助于淮军的力量了。

就这样,李鸿章的淮军躲过了裁撤命运,奉旨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直隶等地,同捻军作战。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