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一农夫家的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将牛宰了,小偷自然会来自首 天天热资讯

时间:2023-06-03 12:57:2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因公私分明,性格耿直,包拯得罪了不少人。"不爱乌纱只爱民"需要付出仕途浮沉代价,聪慧如包拯,他怎会不知秉公执法的利害?和权贵对抗必定会影响自己的前程,但他淡泊名利、廉洁公正,希望能够用忠诚厚道的办案态度为百姓谋得福利,是"凛不可夺节之志"的伟大人物。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包拯声名远扬、妇孺皆知,几乎人人都可以说上一段包拯断案的奇事。众人对包拯并不陌生,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包青天被拍成了多部系列影视剧,像《狸猫换太子》、《怒铡陈世美》、《包青天之打龙袍》等惊心动魄的大案,众人已耳熟能详。包拯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通过今天所说的这件小事,你会对包拯有个新的认识。这件"小事"是什么?


(资料图)

一、事无巨细、认真对待,包拯巧妙断"牛舌"

这个案件说小不小、说大不大,主要看破案者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它。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案发场景。

宋仁宗庆历年间,当时39岁的包拯在安徽扬州天长县做县令,年轻的包拯体恤民情、心疼百姓,对百姓的诉求尽量都一一解决。

上任不久,就接到了一个农夫的求助,农夫无奈且痛心地告诉包拯:自家的牛舌头让人给割了。茫茫人海,如何找出凶手?

在科技落后、没有摄像头的年代,想要精准定位、直击现场、实在不易,更何况在夜黑风高的夜晚,农夫对案发时的场景已全无印象。

包拯听完农夫的诉说之后,不由得思考三个疑点:

第一:凶手为何不直接杀死耕牛、而要割掉牛舌头?

第二:凶手出于怎样的动机对耕牛下如此毒手?

第三:凶手为何对农夫家的地形如此熟悉?在割牛舌头的时候,竟然没有惊动农夫?

忽然,包拯在沉默一会儿后灵机一动,他问农夫:"你来告状时有其他人知道吗?"农夫表示自己是秘密前来、无人告知,因牛舌头一直流血不止,如果被其他人得知牛将要死亡,那他必定会背负官司。

夜晚时分,农夫按照包拯吩咐,偷偷将牛杀死。

清晨时分,农夫推着牛肉去集市售卖,牛肉在宋朝是极为稀缺的存在,只有身份高贵之人才有胆量、有资格使用牛肉,稍有不慎就可能深陷牢狱。

二、小偷自投罗网、包拯一语中的

果不其然,农夫卖牛肉后,不久便有人前来报案,说有人杀牛卖牛肉,请求治他的罪过。告状者原本以为会立下功劳,结果被包拯当场拿下。

那么,小偷邻居计策得逞了吗?

当然不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个杀牛凶手千算万算没有算到包拯的逆向思维。包拯跳出了他们固有的思维圈,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设计的这个圈套,让凶手无处遁形、插翅难飞。这起案件也是包拯上任后处理的第一起刑事案件,案子一破,农夫对包拯感谢万分,包拯不仅救下了他的性命、也对无辜丧命的老牛有个交代。

三、细推包拯断"牛舌"案

果不其然,他的妻子在看到这张认罪书时,以为东窗事发、事情败露,毫不犹豫地将事情和盘托出、将银两悉数上交,"匿金案"成功破解,不服包拯都不行。

小结

无论是"牛舌"案还是"匿金案",都彰显了包拯的破案智慧,令人肃然起敬。一个秉公处理、大公无私的人,怎能不受到当地人们的爱戴?

参考资料:《宋史包拯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一个小小的"牛舌案"蕴藏着巨大智慧,虽然当时没有先进的科技、没有发达的侦破手段,但包拯用原始的破案方式和超前的智慧,不动一兵一卒就将真凶捉拿归案,这种破案思维对后世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他的破案思路:破案者最忌讳带有情绪化、偏向化,包拯每次在接到案件时,都无比的沉着冷静,他将自己度身于案件之外。

只有纵观全局、才能运筹帷幄,在蛛丝马迹中找到有用线索。包拯真的是"神"吗?

当然不是,他能够为民请命、为牛破案,源自于包拯当官的初心,他在百姓的角度、以公正的态度纵观全局,想不成功都难。

《宋史包拯传》曾如实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包拯)方调知扬州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公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人来告私杀牛者,公曰:"何为盗割牛舌?"盗即款伏。

四、继"牛舌案"后,"匿金案"令人拍手称赞

"拯为开封,其政严明,人到于今称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谓刚者乎。"

一次,商人赚得一定银两后,在衣锦还乡途中遇到了昔日多年的老友,商人老友在得知商人带有银两时,极力地劝他喝酒,并承诺一定会帮他照看好这些银两,出于对朋友的信任,商人喝的酩酊大醉。

次日,当商人醒来时,发现好友和黄金不翼而飞,他急忙前去找好友对峙时,不仅没有要到黄金,反而被老友奚落。

后来,商人万般无奈之下找到包拯帮忙,包拯在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让商人在府中等候。

随后,便让下属拿了一份公文外出,万分焦虑的商人看到包拯如此气定神闲,不由得怀疑他的办事能力。

原来,包拯是让下属拿了一份商人好友的认罪书,前去诈一下商人好友的妻子,如果他的好友真的昧下了商人的财产,势必会将银两交由妻子保管;如果没有昧下,商人好友的妻子必定会据理力争。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