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仁宗不“仁”宋仁宗为何制造出宋朝历史上最大的政治恐慌?

时间:2023-06-03 10:45:2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首先,狄青是出自行伍,也就是军队,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个人是行伍出身平步青云到枢密使的位置。如果开了狄青这个先河,那么就会给武将们一种错觉,觉得人人都可以进入国家高层,这是”重文轻武“的宋朝所不能容忍的事情。


(资料图片)

虚惊一场背后的恐慌

嘉祐元年正月,46岁的宋仁宗突感身体不适,原本沉浸在一片祥和氛围中的皇宫大内顿时变得骚动起来。

对于古人而言,46岁已然属于高龄了,宋仁宗此时的突发状况着实让朝廷里的人为之捏了一把冷汗。

不过,如果你认为朝臣是担心皇帝驾崩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按照世袭制的传统,皇帝即使驾崩也可以遵照遗旨让太子继位。

但好巧不巧的是,宋仁宗并没有子嗣,也没有立其他宗室子弟为储君的意思!

这才是让大臣们感到惶恐的事情!

好在过了正月,宋仁宗的身体恢复了,但这件事情给大臣们留下的心理阴影着实不小,这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司马光。

这年八月,他给宋仁宗上了一道书:

“以臣之愚,当今甚大而急者,在于根本未建,众心危疑,释此不忧,而顾彼三者,是舍其肺腑而救四支也,不亦失乎?”

在司马光看来,立储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根本、社稷安危的一个大问题,因此,他认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立储问题。

谁也没有想到,关乎社稷的“立储问题”竟然会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进而引发了仁宗一朝的政治恐慌!

事情发生在1044年,当时正处于“庆历新政”的高潮时期,作为“新政党”的核心人物,富弼成为了“保守党”的眼中钉。

为了能扳倒新政党,保守党代表夏竦刻意制造了一起“冤案”——“伪作书诏事”!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新政党人员石介曾经向富弼奏疏,让他行伊周之事,为了社稷大业好好地辅佐皇帝,顺利解决立储之事;然而,夏竦却暗地里让人模仿石介的笔迹,将信件篡改为“行伊霍之事”。

这样一来,意思就全变了,辅佐皇帝变成了谋权篡位。

宋仁宗总算没有辜负“仁”这个谥号,面对这件事情,他选择了原谅,并且依然信任新政党;但新政党却萌生了退意,范仲淹、富弼等人意识到,朝堂之上的黑暗与勾心斗角远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过分。

于是,范仲淹、富弼以巡边为名离开了政治中心,庆历新政也随之结束,然而最根本的问题依然没解决······

“无嗣诅咒”下的朝政阴霾

“伪作书诏事”只是仁宗一朝政治恐怖的开端,而将这种政治恐怖推向高潮的则是之前提到的”立储问题“!

不知道是不是赵氏的基因有问题,宋仁宗连续三个皇子都在出生之后没多久就夭折了:

从医学上来看,这样的情况要么就是近亲联姻,要么就是父母有一方基因有缺陷。

但是古人哪知道这些呢?连丧三子的宋仁宗只能将悲剧的源头归结为黄天不佑,故而一直心绪不宁,所以就发生了开头”宋仁宗身体不适“的那一幕。

虽然历经了三次丧子之痛,但是储君毕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宋仁宗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当宰相文彦博再次提出立储的时候,仁宗没多犹豫就同意了。既然自己无所出,那么就只能从皇室宗亲那里选择了,思来想去之后,仁宗与百官一致决定让宗实(赵曙)入宫作为皇位接班人来培养。

不过,赵曙一开始却并不愿意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早在赵曙四岁的时候就曾被当作皇子入宫,但是因为当时宋仁宗还年轻,不愿意让旁系亲属作为大宋未来的接班人,于是没过多久赵曙就被送出了宫。

后来宋仁宗经历了三次丧子之痛,无奈之下才选择了赵曙作为皇子,一个不是亲爹,一个不是亲儿子,两人只是为了延续血统才联系到了一起,你说未来的生活该有多尴尬,我想正因为如此,赵曙才不愿意入宫。

不过,在朝臣们的执意要求下,宋仁宗也很干脆就下诏让赵曙做了太子,两人就像是赶鸭子上架一样做起了一对养父子。

事情原本到这里其实也就结束了,宋朝未来后继有人,立储之争也就到此为止了,不过,在赵曙入宫之前,朝堂之上还发生过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

在规劝宋仁宗立旁系宗亲为皇子的时候,欧阳修却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另一件事——罢免狄青的枢密使官职!

在给宋仁宗的上疏中,欧阳修给出了如下几个理由:

狄青是军人出身,不适合做枢密使。

武将掌握国家机密不是什么好事。

狄青才能平平却深受士兵爱戴。

枢密使,是宋朝官僚高层职位之一,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国家机密大事无一不从枢密使那边发出。

其次,狄青当了枢密使,那么就等于既掌了兵权,又掌握了政权,这对于宋朝皇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赵宋皇帝本就是靠武将兵变夺取天下的,又怎么会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呢?

最后,狄青深受士兵的爱戴,这让宋仁宗很害怕。在宋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同将不同兵”,一个将军所掌握的军队是要进行周期性轮换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士兵和将军勾结威胁到皇权。而狄青无论到哪里都能和士兵打成一片,这无疑触动了宋仁宗敏感的内心。

于是,面对这封奏疏,宋仁宗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那么,为什么欧阳修会在这个时候提出“罢免狄青”的事宜呢?

事实上,这件事情和之前提到的立储事宜完全不相干,但是罢任狄青却反映出了当时朝堂紧张恐慌的气氛。

武将权力太大这几乎是每一个朝代都会遇到的事情,就拿离宋朝不远的唐朝来说,唐玄宗时期节度使的权力有多大?说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一点都不夸张,甚至最后还酿成了“安史之乱”的惨祸,可唐玄宗在之前有恐慌过吗?我想至少是不会过于担心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唐玄宗有太子,并且李唐宗室子嗣繁多,国体稳定;反观宋仁宗,因为没有子嗣,储君之位迟迟没有人选,这就使得无论是大臣还是皇帝都对国家的未来感到忧虑。这种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宋太祖的“陈桥兵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所以,与其说是罢任狄青,倒不如说是用极端的方式阻止一切威胁到皇权的可能。

于是,从狄青被罢免开始,整个朝堂之上的氛围就越发地恐怖起来,今天我参奏你一本,明天你弹劾我一下,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在竭力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与此同时,还不能让没有子嗣的皇帝对自己产生猜忌。

就这样,因为储君之位未定,不稳定的政局带来了巨大的恶果,一时之间,人人自危,狄青更是在被罢免半年后就去世了。仁宗一朝晚期的政局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怖漩涡。

这种局面,一直到赵曙登基才算结束!

在我看来,北宋的衰落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尽管宋仁宗有着“圣君”的名号,但是他敏感的内心以及自身的生育缺陷使得他在后期执政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意识偏差。

有人说,因为没有子嗣而引发政治恐慌纯属偶然,但我认为是必然的。皇帝其实也是普通人,试想一想,在经历了三次丧子之痛后,谁还能保持正常的心态呢?

一方面是朝臣们的议论,另一方面是自己无后这个事实,在这种双重压力之下,宋仁宗的心理已经出现了扭曲,很难对大臣们的所作所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历史的耦合之处也许就是这么微妙吧!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