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观焦点:朱元璋成功当上皇帝后,对自己的家乡凤阳是一种怎么样的政策?

时间:2023-06-01 12:02:3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朱元璋曾被清代的史学家赵翼如此评价:"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一语道出其人格的复杂性。朱元璋起家亦是盗贼,在乱世草莽中狡悍无比,在太平光景下残忍无常,因此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复杂的人生告造就了其复杂的个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命江阴侯吴良视察督工在老家凤阳的为父母修建的皇陵。这一年朱元璋已经50岁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一时思绪回到几十前,他在家凤阳艰辛的生活。朱元璋出生就在今天安徽的凤阳,在明代称为中都。

凤阳在元朝时,可以说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灾害四起,民不聊生来形容。因为元朝定都北方,仰仗南方的漕粮北运,为了维持南北漕运的命脉,京杭大运河不被黄河泥沙淤积,淮河下游成了牺牲品,经常泛滥成灾,为了治水不得不征发百姓服徭役,一年到头没有好日子过。朱元璋的成长史就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写照,那就是无穷的苦难。

那么,朱元璋称帝后,对待家乡是什么的政策呢?

一,提高自己家乡的政治地位。

洪武四年(1371年),为了营建中都,朱元璋大笔一挥,将拨给濠州十八县之地,三年后将濠州更名为凤阳府,濠州的地位一下超脱于淮西,成为一个行政大区。朱元璋原本在凤阳建立都城,但是凤阳不符合建都的条件,而且经济落后,建筑陈旧,交通不便,朱元璋权衡再三最终放弃了凤阳建都的打算,决定在经济富庶的南京定都。

但是家乡凤阳,被朱元璋定为中都,朱元璋在凤阳置中都留守司,主官条件很苛刻,必须是皇亲,勋臣都没有资格。并在凤阳设置一系列的政军机构,有官员1400多人,再加小吏,总数有数万人。凤阳又被定为江北四府乡试所在地。还是皇子们的教育基地,诸子在就藩前,必须先凤阳拜偈皇陵,忆苦思甜。同时凤阳是囚禁明朝犯法宗室的地方,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明末。

老朱这样一套政策,硬生生把原本无名的凤阳拔高到了整个淮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充实凤阳人口。

由于瘟疫、天灾和战争,凤阳地区剩下的都赤贫的百姓。否则老朱也不会沦落到父母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步。根据记录,洪武初年,凤阳县的人口,仅有16000多人,整个凤阳府也不超过13万人,按照人口密度计算,每平方公里仅有5个活人。没有人口,啥事也弄不成,凤阳也无法复兴。洪武年间,老朱使用行政手段,先后六次向凤阳府移民,主要是从江南、山东、山西迁入,数量在20到30万之间,在明初这可是庞大的数字。

除了移民,还有驻军。洪武年间凤阳府驻军人为64900多人,加上家属共有18.8万人,移民加驻军,凤阳迁入的人口将近49万。因此,凤阳出人流熙熙攘攘的局面。

三,在经济上扶持。

从洪武元年开始,朱元璋就下令一次性免除凤阳地区十年的赋税。这为当地人减轻多少负担,并且老朱十分关心三农问题,对于农民的耕作、播种以及秋收都作出重要批示,如果有困难,老朱会用行政命令调全国之力进行帮助。和朱元璋相邻的穷邻居们都分得大片的土地,而且还不赋税,许多人都过上好日子。

凤阳地区主要是水患,十年九灾,为此,老朱开始在家乡大修水利,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凤阳水患问题。同时,还扩建交通,使得出入凤阳都有官道可走,凤阳设立驿站多达20多个。可见凤阳繁华。

四,重用家乡的人。

朱元璋出身凤阳,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中有很多都是他的同乡,这批人也被称为"渡江旧人",而这些人的投资也获得丰厚的回报,家乡有6人被封为公爵,代表有李善长、徐达等。侯爵28人,代表有汤和、耿炳文、郭子兴等。这些人朝廷中任关键职位,同时还和皇室联姻,同气连枝,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后入伙以刘基为代表的"浙东派"受到严重的挤压。

老朱鼓励这些勋臣们提前退休回家养老,并拨给功臣们修建府邸的费用,但是前提必须回到家乡凤阳修建。在政策的导向下,大批的家乡功臣,衣锦还乡,一时间,凤阳城里树起众多豪宅,街上跑起豪车,路边多了美女,那真是"风云之彦,星罗棋布,于数百里间,王侯之家,甲第相望,冠盖如云……可谓盛矣"。

中都凤阳在朱元璋大力扶持下,可谓欣欣向荣,成为富庶繁华的上府,颇有新兴都市的味道。

万万没有想到,凤阳的繁荣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大量的移民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这些人都需要 土地,都要靠天吃饭,凤阳最好的地都被权贵占据,剩下的人只能到处开荒生存,开荒就会破坏自然环境。于是一个个山头被夷平,一片片树木被砍倒,一个个湖泊被填平,土地被开垦出来,这样带来是巨大的水土流失,使得淮河流域水蓄泄失宜,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明初期,有政策的扶持,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但随着朱元璋驾崩,朱棣靖难之后主要精力是建设北京皇城,早就把凤阳老家的事给忘记了,凤阳就这样在明朝皇帝中一点点的漠视了。

在明朝中晚期,大自然开始报复,凤阳旱涝灾越来越频繁,以至"凤阳十年九荒,非旱则雨,百姓饿殍千里",凤阳人口开始大量外出逃荒,以至十室九空,到了万历六年,凤阳仅剩下13894人,是回到了元末时期,看来一地方的振兴,仅靠政策上扶持是不行的。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