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帝国悲歌:间接参与夷陵之战诸葛亮,让刘备不得不战的“隆中对” 百事通

时间:2023-05-30 08:52:1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夷陵大战绪论

蜀汉章武元年七月至蜀汉章武二年八月,东南一地吴国与西南一地蜀国爆发一场决定国运的关键性战役。两家本是战略同盟共进退的关系,蜀汉昭烈帝刘备更与吴主孙权有姻亲牵扯,结果却闹得刀兵相见,生死相逼。夷陵之战历时十五个月,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战争情况最惨烈的的战争之一。夷陵之战将蜀汉军事集团彻底扫出原有魏蜀吴三家参与的荆州争夺战,断送了蜀汉君臣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雄心壮志和希望曙光,起码他们这一代绝大多数的蜀汉人认为自己很难见到北伐成功统一天下的时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历史学界定论夷陵之战是刘备不听麾下文臣武将的劝谏,一意孤行发动伐吴战争导致的,从而犯下致命性的战略错误,导致折戟荆州、兵败夷陵、功亏一篑的大悲剧。大部分历史学者们这样认为是言之有理的,但是夷陵之战的惨败结局真是仅仅刘备一意孤行引发的吗?三国中期蜀国的灵魂人物、国家战略的制定者的诸葛亮哪去了?他没有参与这场刘备晚年的国运之战吗?夷陵之战可以避免吗?蜀汉是注定战败夷陵吗?诸葛亮有没有背后操作影响夷陵之战?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往下看。

夷陵之战的必然性

陈寿《三国志》记载,吴国陆逊为主帅领"五万人拒之",蜀汉方面有多少人,史料没有记载有具体人数,但在《三国志》中的其他传书考究看,战争被杀士卒、被逼投降曹魏的黄权江北军及逃回蜀中的蜀军,蜀汉参战人书应该在十万左右,其中包括民夫之类的辎重兵。这在动荡数十年、人口凋零的三国乱世,战争规模是很大,不太多见的。关于刘备为何要倾举国之力、大动干戈地发动大规模的伐吴之战,《三国志·法正传》和《三国志·刘晔传》等均有记载一事:"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仇。""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刘备空全国甲士伐吴是复仇,报私仇。单纯的这样认为是不对的。刘备是政治人物,一代枭雄,飘零乱世数十载方创下蜀汉基业,哪会因为私事如此大举行动,因私仇发动国运之战。夷陵之战已是关羽被杀一年半之后,刘备怒不可遏和悲痛万分的情绪恐怕早已褪去了,不再陷入暴躁、不理智的情况。何况刘备已经是年过六旬,是位身心俱疲的老人,更不容易被感情所左右,做出这么大的事。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刘备带领蜀汉发动的伐吴之战别有所图,目的不是简单的报仇。

伐吴之战,也就是夷陵之战,是蜀汉打着"报私仇"占道德制高点的两大军事集团、割据政权之间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的利益之战,是蜀汉"隆中对"和吴国"榻下对"冲突的必然结果。荆州是诸葛亮为蜀汉制定的"隆中对"国策必须站有的地盘,若无荆州,统一天下、偏居一隅的难度会增加好几倍。荆州是天下有眼光的君臣心中的宝藏之地,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郭嘉曾向曹操提出"当先定荆"的战略主张,是郭嘉为曹魏军事集团量身定制的定天下的方针大计。建安十三年春,曹操亲率大军扫荡完中原、辽东、关中、西北和草原等大敌,大体上统一北伐,立即"作玄武池以肄舟师",着手平定荆襄的准备。

同时,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提出蜀汉争霸国策"隆中对",特别提到荆州,全面且高度概括荆州的战略价值,明确表示:益州是刘备立国的根基所在,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物资丰饶,人口人才众多,是提高蜀汉战争潜力的重要因素。牢牢控制住荆州,可以增加蜀汉的战略纵深,不至于陷入敌人一打来破关就兵临都城的尴尬局面,方便从容应对。跨有荆、益二州是诸葛亮为刘备蜀汉兴复汉室的重要基础,蜀汉君臣以"隆中对"所规划的框架为目标,去努力实施。

三国人杰何其多。鲁肃比郭嘉和诸葛亮还早七年提出需要重视荆州的战略,为东吴军事集团定下国策,取荆州可进可退,不取荆州覆巢之下难有完卵。话说到这份上,由不得东吴君臣不上心。

《三国志-肃传》记载:孙权鲁肃合榻对饮,因密议曰: "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 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帝号以图天下。""

鲁肃与孙权交谈之初,就表明自己不忠于汉室,希望主公也不要忠于汉室,汉室已经不可复兴,我们当奋发图天下。而建帝号图天下的关键地方就在"荆州"。蜀汉"隆中对"是提出东进北伐战略宏图,东吴"榻下对"是西进战略宏图:以江东为基石,西取长江中游的荆州,伺机谋夺长江上游的巴蜀益州,最后依托长江天险进可攻退可守,方便一统天下。所以蜀汉和东吴在立国之初就形成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需要联盟抗曹魏,一方面又要吞并对方谋夺天下。刘表病亡之初,鲁肃就开始积极向孙权进言,占领荆州实现当初的战略目标。"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 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双方同时具有据有荆楚之地谋略天下的战略宏图,蜀汉和东吴,天然有着矛盾冲突,这样的矛盾是不可调控的。因此夷陵之战其实是吴蜀荆州争夺战的延续。是必然发生的。

间接插手的诸葛亮

诸葛亮没有参加夷陵之战,这事大家都清楚。《三国志》只字不提诸葛亮和夷陵之战的关联及立场,但作为刘备的"犹鱼之有水"和蜀汉灵魂人物,蜀汉能够最终做出举国东征孙权的决策,诸葛亮肯定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伐吴之战是关涉蜀汉国家命运和战略的重要问题,刘备不可能不征询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即使作为正史《三国志》也没有提及诸葛亮的态度立场,但我们可以判断,得出"诸葛亮支持刘备伐吴夺回荆州"的结论。

原因如下有此五点:

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对"确立的蜀汉基本国策决定其支持或反对夺回荆州的基本立场。

诸葛亮是多次缔结蜀汉和东吴结盟的重要外交使者,东吴贸然背盟的行为让诸葛亮强烈不满。

诸葛亮对蜀汉有很强的信心,认为必胜东吴,因此倾向于东征作战。

主战派占据蜀汉主要地位,东征伐吴问题上没多少人反对,只是担心曹魏趁机生事,导致基业不稳,国家动荡。

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促使诸葛亮赞成刘备的东征。

夷陵之战的影响及后患

诸葛亮没有参与夷陵之战,但无论是战争决策、战争结局、战争起因、战前布局等都与他有关。夷陵之战给人留下的两大启示是:骄兵易败和打仗不能松懈。蜀吴之战前中期,刘备方是占尽优势,打得孙权都要跪下割地求饶,没想到一场火烧八百里联营,功亏一篑,千年道行一朝丧。夷陵之战的历史教训同样是深刻的,战争不是小孩子过家家,你稍不留神就会走向失败,"一失足成千古恨"在战争中是非常常见的,古来以少胜多的战役无一不是如此。这样的悲剧不能够挽回,我们需要以史为鉴,以慎重的态度面对战争这个大事。

参考文献:《三国志》

《诸葛亮传》

《三国著名战例新探》

《对夷陵之战刘备战略决策之吾见》等

夷陵之战以吴军大获全胜、蜀军一溃千里而告一段落,对蜀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蜀汉与吴蜀两国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损失数万精锐大军、大量军资器械和粮食马匹。吴国和魏国俘获若干蜀军,有数万之多,实力再次增强。蜀汉元气大伤下,只得龟缩巴蜀一小块地方,严重制约蜀汉发展,诸葛亮后期的北伐行动也因此大受制约。诸葛亮率蜀汉大军五次北伐,只能从秦岭山道来回运输物资和调兵遣将,失去一马平川的荆州道路。若是没有这一程限制,诸葛亮很可能凭借自己的军事才智和治国手段,顺利北伐成功,兴复汉室,一统天下。

《前出师表》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的心迹全在这上文里面,前路再艰险,他也要为刘备走下去。

英雄刘备主动迎上自己的暮年之战

夷陵之战让蜀汉只能结盟孙吴才可以抗衡曹魏,以一己之力根本抗衡不了东吴和曹魏任何一个军事集团,也标志着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失败。

再说回刘备东征的必然性所在:

一是关羽和张飞直接或间接死在东吴人手上,兄弟情深不得不报;

二是刘备以仁义名动天下招贤纳士,若是不采取军事措施对付东吴,会损失民望人心,统治的信仰基本盘会崩塌;

三是刘备东征孙吴乃占尽天理纲常的,民心所向大义所在,使得己方士气如虹,敌方士卒胆战心惊不敢直面,还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四是荆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四通八达,北上南下东征西讨的重要节点;

五是荆州是蜀汉唯二的州郡疆域,失去荆州郡县相当于蜀汉矮人一头,国力折损一半,战争潜力大大虚弱;

六是蜀汉军队强大,刘备有信心打垮东吴军队;七是自己身体自己知道,不早点解决,自己子孙基本上很难讨回,蜀汉会始终笼罩在孙吴的阴影下。

综上所述,刘备战的理由太多了太多了,不战的理由可能就几个个,例如战败怎么办,曹魏偷袭,不利对抗曹魏等。刘备是悲剧式英雄,主动迎上暮年之战是无奈也是决心。

结语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