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宋朝对内不设防:民间若举兵,数百人便可纵横千里,官府赔笑迎送|天天快播

时间:2023-05-28 16:50:0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自赵匡胤开国以来,宋朝300余年统治内政稳定,可谓中国古代史上难得的安定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安定不等于天下无事,农业社会抗风险能力较弱,遇上天灾处理稍稍不慎民众就有可能揭竿而起。

宋代独有特征,数量上民众举事433次之多为历朝之最,但规模又都很小。

今天我将截取历史的几个片段,与大家共同探究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

一、王伦、张海起事

民间举兵起事是宋朝大多数皇帝都要面临的困扰,即便是以仁君著称的宋仁宗也没有例外。

在史书中大加褒扬的仁宗盛治下,地方上聚众叛乱的消息接二连三。

其中规模较大的是王伦、张海起事,其事迹零星见于诸多史料。

后人猜测王伦很可能是《水浒传》中梁山泊头目白衣秀士王伦的原型人物。

但现实中他造成的风波要比小说中大很多。

《宋史》记载:

"庆历三年五月,虎翼卒王伦叛于沂州。"

虎翼卒即虎翼军中的士卒,编制上属于宋朝的精锐禁军。

当时沂州附近正在闹灾荒,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王伦带人杀掉了领头军官扯旗举兵。

虽然正史上着墨不多,但欧阳修留存至今的文稿详细记下了此次变乱大致经过。

在《论沂州军贼王伦事宜札子》中可以看出朝廷对王伦相当警惕,因为:

"其王伦仍衣黄衫,据其所为,岂是常贼?"

通常民间多见的普通山贼再凶狠也是没多大志气的,但王伦显然是奔着皇位去的,于是受到了朝廷的重点关注。

他的运动战能力也相当强,欧阳修痛心疾首地上疏道:

"打劫沂、密、海、扬、泗、楚等州,横行淮海,如履无人。"

如果仅凭这些记载大家可能马上会联想到唐末的黄巢,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

王伦军的大致行进方向

范仲淹侧重于对冗官的整治,王安石涉及的范畴更加广阔,但置将法、保甲法等都在力图改变州郡不设防的状况。

王安石虽然没有扭转重文轻武的大势,但还是取得了部分成果,自宋神宗起民间举事几乎很少能够转战千里了。

但不管怎么说,直到金国南下前宋朝民众总体上都过着还算不错的生活。

对内不设防而没有大规模的民间举事,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接下来的记载会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因为王伦鼎盛时期的兵马:

"比至高邮军,已及两三百人。"

没错,从今天的山东临沂附近举事,短时间内连攻诸城、连云港、扬州、泗洪、蚌埠等地的王伦军最多时也就200余人。

张海几乎是和王伦同时举兵的,不过地点在更遥远的陕西商县。

具体路线是南下直趋襄、随、均、房、安、郢等地。即今天湖北的襄樊市、随州市、均县、房县、安陆县、钟祥县地区。

这条路线离首都开封很近,再加上后来的贝州叛乱。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涵养向来很好的宋仁宗都忍不住破口大骂:

"大臣无一人为国家了事者,日日上殿何益?"

其实也怪不得皇上生气,因为现存资料表明张海手下最多时也只有3000人左右。

这等规模的叛乱在其他朝代可能地方上就搞定了,会不会上达天听都不好说。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宋朝民间举事的两个鲜明特征。

第一,即便活动范围再广叛军也很难吸引民众加入,以至规模无法扩大。

第二,民间举兵后如果没有很快被消灭,到了运动战阶段几乎都会选择南下。

要想更深入地分析,就要涉及到宋代的兵制了。

二、对内不设防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吸取五代十国的教训创立了重文抑武军事策略,具体措施可谓归纳为"守内虚外"四个字。

为了防止藩镇割据朝廷遴选地方上优质兵员入禁军,集中于首都开封。

但自宋太宗去世后大家很快发现这套方法玩不下去,辽国威胁巨大,西夏也在崛起。

能战之兵堆在一块根本无法应付北方边境瞬息万变的危险局面。

于是《文献通考》记载宋真宗开始着手调整兵制,所谓:

"三边之兵,间因事宜升为禁军者,则所谓四十四处禁军是已。"

到了宋仁宗年间军队几乎都分布在北方边境和首都开封,数量大致如图所示。

以此计算当时天下70%以上的兵马都被用作边境守备,再减掉首都禁卫部队黄河以南几乎不设防。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