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汉武帝被大臣顶撞,却依旧聆听,随后说6了个字,成千古名句!

时间:2023-05-21 15:59:0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用剑犹如用情,用情犹如用兵。"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有功绩也有争议。有的人说他是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不仅搞的国库空虚,还罢黜百家,最终惹得起义四起。有的人则说他是加强统一,抵御外敌,勤于政事,造福万代。


(资料图片)

其实话说回来,汉武帝确实是一位有才能的皇帝,他所推行的"推恩令"更是解决了一直困扰汉朝的藩王问题。而仅此一项就足够世人传颂,人们甚至将"推恩令"看作是千古第一"阳谋"。

公元前135年,掌控大权的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终于可以没有束缚,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

不过当他真正掌权之后他才发现,想要管理偌大的一个国家真的是太难了,不管他做什么事情,都感觉掣肘,尤其是那些藩王,不但不帮他分担,还经常搞事情,让这个初掌帝位的皇帝连连叫苦。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七八年,直到公元前127年的一天,一位名叫主父偃的大臣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主父偃说,诸侯各自都有自己的封地,但面积却都固定,如果能够让其分解化小,那么就可以分而食之。

汉武帝非常赞同这个想法,但如何才能让各路诸侯的封地分解?

主父偃不慌不忙接着说道: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史记》

主父偃的意思很简单,把之前只有嫡子才能继承的爵位,改成所有兄弟都可分摊继承。这看上去是一种德施,其实就是分而食之。因为在原封地不变的情况下,分摊继承就会让封地变成若干小份,之后再慢慢将这些小份一一吞并。

听到这里,汉武帝非常兴奋,如此良计,恐怕也只有主父偃能够想出来了。汉武帝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见识过主父偃的厉害,是一个为了江山社稷,连皇帝都敢顶撞的人。

说起这主父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不合群,是那种走到哪里都被人讨厌的那一种。就拿早年他游学到齐地的时候,由于他的傲慢且记仇的坏脾气,就让当地的读书人联合起来排挤他。日子久了之后,主父偃就觉得齐地之人并没真才实学,于是就跑到其他国家。

但不论他到哪里,他那股子傲气,着实让人受不了,所以燕、赵、中山国等地方的读书人和齐国一样,都联合起来。

要说这主父偃也真是聪明,虽然他在那些读书人面前傲慢至极,但唯独对卫青那是卑躬屈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卫青是皇帝的小舅子,只要卫青肯帮主父偃说句话,那么飞黄腾达还不是迟早的事情。

然而主父偃打错了算盘,尽管卫青确实几次在汉武帝面前推荐他,但奈何他的名声早就臭遍全国,皇帝也早有耳闻。皇帝毕竟乃九五之尊,当然不想理会这个刺头。

就这样,主父偃一度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

到了这个地步,主父偃也是破釜沉舟,他竟然直接给皇帝上了一道书。这里简单地说明一下,"书"是汉朝时上奏皇帝的四种文本形式之一,当时称之为"表",是一种书信,意见信的总称。

那么主父偃给皇帝提了哪些意见呢?

没错,就是如今人们常说的"相见恨晚"的出处。

汉武帝是一位有格局的皇帝,尽管主父偃的态度欠佳,但却句句在理,而且几乎每一句话都能说中汉武帝的心思。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唯独懂自己的人难找,这位主父偃就是这样的人。

果然,此后主父偃又连续三次上书,而且依旧能够说中汉武帝的心思。为了重视人才,汉武帝一年中将其提拔了四次,成就了一段佳话。

不得不说,面对大臣的顶撞,汉武帝没有顾忌个人颜面,而是认真聆听其中的道理。由此可见,汉武帝的格局和度量都远超历史上的许多皇帝,确实称得上是一代明君。

参考资料:《史记》、《后汉书》

对于意见内容,《史记》中并未记载,但知道一共有九大条,其中就又一条是反对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尽管这一条让皇帝非常不爽,但其他8条都是法律,也正是这8条,让皇帝眼前一亮。

随后汉武帝破格召见了主父偃,但不知为何,这主父偃傲慢的坏毛病又犯了,他连续说出几条汉武帝对外作战的弊端,甚至当面顶撞。

按照我们对古代皇帝的理解,这个主父偃估计是小命难保了。

但汉武帝不但不生气,反而认真聆听。当主父偃说完之后,汉武帝甚至有些激动,随后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何相见之晚也。"--《史记》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