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全球焦点!精忠报国的岳飞被害死,为什么这些宋人比金兀术和赵构还高兴?

时间:2023-05-16 08:55:3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众所周知,南宋名将岳飞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一生精忠报国,战功赫赫,是名垂青史的抗金英雄。然而,这位曾打得金兀术胆战心惊的一代神将,没有战死在沙场上,也没有得到善终,而是以一个莫明其妙的罪名屈死在自己人手里,成为南宋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事件之一,至今令国人难以释怀。

岳飞为什么会死?历代史家都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当朝皇帝赵构与奸忠秦桧一心与金媾和,而矢志抗金的岳飞成了最大的绊脚石,因此要把他除掉。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事情远远不止这么简单,从更深的层次来分析,岳飞虽然精忠报国,在当时的形势下却非死不可,而且害死他的人绝不仅仅是赵构、秦桧等人!


(资料图片)

岳飞被害死后,金兀术当然是高兴的人,但在南宋朝廷中,还有那么一大帮人,不但一点儿都不觉得岳飞死得冤,反而比金兀术和赵构、秦桧还高兴,他们在心里默默地欢呼:岳飞啊岳飞,你终于死了!

这帮人是谁呢?同样是南宋臣民,岳飞死了他们高兴个什么劲儿呢?

他们就是南宋的士大夫集团,或者说南宋朝廷的文官群体。他们巴不得岳飞早点死的理由很简单:岳飞之死象征着南宋武将群体的失势,文人士大夫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事实上,文武之争早在北宋时代就开始了,君不见北宋打仗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再牛逼的武将领军出征,也当不了一把手,因为说了算的是个随军出征的文官,美其名曰"监军",实际上是北宋皇帝安插在武将身边的遥控器。这便是宋朝政治体制独具特色的"以文制武"。

到了南宋时期,"以文制武"玩不转了,毕竟随时跟蛮勇凶悍的金军正面怼,基本上要靠武将解决问题,文人士大夫那一套根本没有市场。在这种形势下,文官群体只得暂时停止了对权力的垄断,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等一批战功卓著的武将逐渐占据了南宋权力舞台的中心。

可是,文官群体绝不甘心接受这样的事实,他们对武将群体的敌视可谓早已深入骨髓,时刻寻找着翻转局势的机会。

如公元1127年,时任户部侍郎的柳约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指责诸将"尾大不掉",意思是他们势力太大了,朝廷无法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指挥调度。

三年后,给事中汪藻又上书极力渲染武将群体的"罪状":个个拥兵自重,飞扬跋扈,不把朝廷法度放在眼中,比外患还严重……汪藻甚至毫不留情地建议"用古法皆当诛"。

这一道道奏折都杀气腾腾,充分暴露了南宋文官群体强烈敌视武将当权、却不顾大局的狭隘心理与丑恶嘴脸。他们迫切想做的只有一件事:削夺武将的兵权,强化文官群体的话语权,重新回到北宋"以文制武"的美好时代。

当南宋政权偏安一隅的局势基本稳定下来之来,士大夫群体就共同把内部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大权在握的武将们。

士大夫们胆敢这么干,当然不是没有理由的。他们早已经摸透了当朝皇帝赵构的心思,这是一位深谙权势之道的最高统治者。赵高比士大夫们更迫切地想要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控在手中。也就是说,皇帝和士大夫群体有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利益必然催生共同的目标--摆平那些统御大军的武将,把兵权从他们的手里夺回来!

当他们反复研究了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各种路径之后,发现最具可行性而且在收回兵权之后仍能持续统治国家的一种办法--与金军媾和。

关于这一点,绝非小编信口雌黄,历代史家早有定论。赵翼、钱大昕等人都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他们都指出一个奇特的现象:按道理,金对于宋有掳帝灭国之耻,按道理不应当和谈,然而南宋君臣偏偏对和谈这件事极为卖力。

归根结底,无论是皇帝还是士大夫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只要与金达成媾和,那么兵权必然从武将那里回归皇帝或文官士大夫手中,这是后二者都乐于看到的。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岳飞当时并不是南宋武将群体的首席代表,论官阶,刘光世、张俊、韩世忠都比岳飞高,除了他们四人,还有众多抗金将领,文官群体要打压武将们,为什么偏偏拿岳飞开刀呢?

原因有二:

其一,岳飞在取得抵御金军以及收复国土的一系列战事中连连获胜,在众多抗金将领中风头最劲、上升势头也最猛,不打这只出头鸟打谁呢?

其二,岳飞与北宋名将狄青以及被张浚害死的曲端等将领一样,都是那种胸怀天下、文武兼修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绝不是文官士大夫群体喜欢的那种四肢虽然发达、头脑却非常简单、容易操控的粗莽武夫。在以秦桧、张浚等人为首的士大夫们看来,先干掉岳飞这个最难对付的对手,剩下的就容易搞掂了。

总而言之,一心致岳飞于死地的绝不仅仅是赵构、秦桧等昏君奸相,他们的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文官士大夫群体。岳飞身处这种群奸环伺的险恶局势之中,是非死不可、必死无疑的。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