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朱元璋让大臣题字,大臣多写了一笔,他为何大怒!

时间:2023-05-15 19:47:5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朱元璋骨子里还是隐约有几分自卑心理。尽管,他常常宣称自己是淮右布衣,似乎颇以布衣天子的身份为荣,但凡事过犹不及,朱元璋此举有刻意证明自己不因出身卑微而自卑之嫌。既然是刻意,说明他还是在意,此地无银三百两。

所以,这便也不难理解,朱元璋在位期间,为何大兴文字狱。自卑的心理让他变得十分敏感,任何"可疑"的字眼都被当作嘲讽自己,正如清朝统治者一看到"胡"字,便认为读书人嘲讽其是胡人出身一样。


【资料图】

比如,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作《长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朱元璋一看到则字便火冒三丈,当时"则"与"贼"同音,朱元璋认为赵柏宁讽刺自己做过贼,于是将赵伯宁处死。

又比如,台州训导林云作《谢东宫赐宴笺》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朱元璋看到法坤"和藻饰"两个词又勃然大怒,因为"法坤"与"发髡"同音,朱元璋认为林云嘲讽他做过和尚;"藻饰"与"早失"同音,朱元璋认为林云嘲讽他父母早逝。

朱元璋行文字狱,不仅针对大名官员士大夫,连藩国朝鲜也不能逃脱。有一年,朝鲜国王李成旦进表笺,有犯上字样,朱元璋当即下令将进贡物品全部打回,还要朝鲜交出撰写此文的郑总。朝鲜恐惧,将郑总押送至南京,朱元璋下令,将其发配云南,仍令辽东都司不许高丽人通界,也不许商客贸易。

在众多文字狱案中,有一位大臣最为冤枉,其他被文字狱打压的大臣,或多或少还可牵强附会成罪,而这位大臣没有任何冒犯朱元璋之处。他的死,更像是朱元璋心情不好,有意杀了他发泄心怀块垒。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位倒霉的大臣又究竟是何人?

此人名叫詹希原,洪武初年担任中书舍人,工于书法。朱元璋定都南京,修筑宫城竣工后,邀请詹希原给午门牌匾题字。詹希原自然乐得遵从,毕竟给宫城题字非同小可,这字可以流传千古。这无疑是所有书法家的梦想。

詹希原非常重视,回家就"午门"二字写了一遍又一遍,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出最让自己满意的午门二字。次日,詹希原满心欢喜地将这两个字交给朱元璋,本以为会得到朱元璋的赞赏,却没料到,朱元璋当场火冒三丈。

午门二字是朱元璋让詹希原所写,这两个字全无忌讳,朱元璋为何动怒?原来,詹希原的"门"字多写了一笔。不过,准确地说,也不是多写了一笔,而是朱元璋认为他多写了一笔,詹希原的门字带勾。

门字原本就有勾,朱元璋为何认为詹希原多写一笔呢?原来,在朱元璋看来,詹希原门字带勾,是妄想拦住天下才子进朱家的门。这岂不是诅咒大明不得人心?朱元璋认为詹希原:心怀恶毒,简直是在找死!于是一怒之下,将詹希原斩首示众,并下令宫殿牌匾下的门字不许带勾。

平心而论,以上有关朱元璋文字狱的故事,虽然记载于各种各样的古书,但可信度值得怀疑。尤其是詹希原之死,未免太过荒唐,更像是民间演义。不过,无风不起浪,如果不是朱元璋生前确实大兴文字狱,恐怕也不会传出如此多文字狱的故事。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