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狄仁杰为官三请:救权善才之命,治王本立之罪,荐张柬之之才

时间:2023-05-10 17:48:3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唐朝名相狄仁杰一生英明,留下很好的口碑。他任大理丞时,曾在一年内处理积案17000多件,断案之快令人咋舌,而这些案处理后竟然没一个诉冤的。

他也曾劝武则天还政于唐中宗,手法之巧妙,因势利导之自然令人叫绝。以至史书上评论说:"功之莫大,人无以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是,后人并不在乎武则天为帝还是李氏为帝,真正佩服狄仁杰的,是这个执政者坚持原则,善于用人,爱护百姓,德才兼备,仁智双修。

狄仁杰最著名的"忤旨"事件是在高宗时发生的。

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砍了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的一株柏树。当时任大理丞的狄仁杰认为罪当免职,而唐高宗不同意,说:"他砍了昭陵的树,就是使我做儿子的陷于不孝,罪行严重,非处死不可!"

狄仁杰据理力争,唐高宗的脸色越来越差。旁边的人都使眼色,要狄仁杰及时收口。但狄仁杰毫不退让,朗声说:"自古以来认为逆龙鳞,顶撞君主,是最难的事,我认为不是这样。如果在夏桀、殷纣时确实是难,但在尧舜的时代就不难。"他举了汉朝张释之、魏朝辛毗依法劝谏的故事,指出:"哪里有所犯不是死罪,却硬要处死的道理呢?一旦法律失了准绳,百姓就无所适从。仅仅因昭陵一棵树就杀一员大将,千载之后,人们会把陛下您看作一个怎样的君主呢?正因为这样,我才不敢遵从您的旨意处死权善才,我怕这样会陷陛下于无道啊!"

争辩一番,高宗总算消了气,悟了理,一员大将的生命就这样保全了。

狄仁杰敢于忤旨救人脱难,但也敢忤旨治人以罪。

朝中的左司郎中王本立,是皇帝的宠臣,恃宠而骄,欺压同僚,大家都怕他。狄仁杰把他的劣迹上报,要求皇帝治他罪。高宗为王本立求情,说:念他是个人才,还是宽恕了吧!

狄仁杰素性宽宏,但对这种影响朝纲的家伙却不肯放过。他不惜冒自身被罢免的危险而一步不让:"国家就算缺少英才,也不在乎王本立这样的人!陛下怎能为了偏爱就违反王法呢?如果非要徇私放纵他,那就请将我放逐到没人烟的荒野,让天下人作为忠贞之士的借鉴吧!"这样坚持下去,王本立终于被治了罪。

一个相才,要宽严得度,还须善于选拔人才。

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能找一名好汉子担当大任吗?"狄仁杰看穿了她的心思追问说:"要来干什么差使?""为将相。"

"陛下如果是想要有足够文才资历的,那么现在担当宰臣之任的李矫、苏昧道也可以了。您大概是担心"文人无行",所以想找个奇才来把天下托付给他治理吧?"

武则天高兴地说:"倒真让您说出我的心事。"

于是,狄仁杰就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认为这人纪大点,但正因为长期没有发挥的机会,一旦重用,尽心尽力为国家办事。武则天立即把张柬之升为洛州司马。

过了不久,武则天又向狄仁杰要人才。狄仁杰说:"上回推荐的还没用上呢,怎么又要了?"武则天很惊讶:"不是已经用了吗?"

狄仁杰的韧劲又上来了,他说:"我推荐是当宰相,现在只当洛州司马,等于还是没用他。"武则天也算个聪明君主,听他这一说,果然又拔张为秋官侍郎,后来终于召为宰相。

在古代社会中,像狄仁杰这样不避嫌疑,再三坚持破格提拔一个人才的,实在是罕有。正因为狄仁杰慧眼识人,又出以公心,才能令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窦怀贞这几十位贤臣经他推荐而至公卿的高位。

从这一点来说,他对国家的贡献并不因去世而结束,而是通过他选拔的人才得到延续。一个宰相,重在引荐和使用贤才,相比之下,他个人的才能反倒显得次要了。因此,正史上记载这位功业彪炳的贤相,没有用多少笔墨表现他断冤狱的事迹,却大大地记录了他治理朝政的风范。

救权善才之命,治王本立之罪,荐张柬之之才,体现了代名相德才兼备的形象。才寓于德,正如孔子所说的:"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论语·宪问》)

狄仁杰本身也是一匹千里马,但以他的政绩,他的为人,正属于那种"称德不称力"的骐骥,是千里马中的千里。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