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清朝流放犯人的宁古塔,被视为人间炼狱,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时间:2023-05-08 14:43:1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很多清宫剧里常有这样的情节,某位大官犯了事儿,受到朝廷的处罚,累及家人,当得知发配宁古塔时,从老到小的女眷哭着喊着要自杀,宁愿一死也不去宁古塔。

那么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令女眷们如此害怕呢?

其实,不但女眷恐惧宁古塔,男的也怕。只是但凡有抄家流放这种事,女眷受的罪更大,因此表现得比男的更害怕罢了。


(相关资料图)

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宁古塔"是满语的音译,在汉语里的意思是六个,传说此地原有六个身负神力的兄弟,各占一方,因而取名六个。

满清为了自抬身价,强行将之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联系起来,硬说他们就是那六个兄弟,称此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此外,满清十分注重对这个区域的开发,使之成为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也是清朝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简单来说,这是清廷设在盛京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等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但宁古塔还有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用处,那就是接收朝廷的流放人员。这项惯例,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朝第一个入关的顺治时期。

流放的功能被开发出来之后,宁古塔来过很多知名人士,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家属,清朝著名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等等。

犯官及家眷们的到来,带来了中原文化及更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了宁古塔的文化、经济发展。但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们肯定不愿去宁古塔。

原因很简单,宁古塔不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曾任甘肃巡抚的明朝官员王家祯到过宁古塔,对那里的描述是宁古塔在辽东极北之地,离京城七八千里,"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因顺治年间科举舞弊案,被流放到宁古塔待了23年的名士吴兆骞,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天下没有第二个比宁古塔更为苦寒的地方,春初到四月有雷鸣一般的大风,五月到七月接连阴雨,八月中旬之后就开始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就全被冻上了。雪一落地就化为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吴兆骞的描写画面感很强,咱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是怎样一幅冰天雪地的景象。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估计不会有兴情欣赏我们现在花钱旅游才能看到的雪国美景,只想着怎么才能熬过这无边无际的寒冷。

另有一个名叫方拱士的明末清初文人,同样被流放宁古塔,他认为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可见在他心中,宁古塔比黄泉可怕得多,是存在于人间的地狱。

也许正是因为宁古塔常年冰封,生活苦寒,老百姓不愿迁徙到那里,清廷才会动用强硬的行政手段,大批大批地把人流放过去,增加当地的人口。

当然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只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宁古塔生存不易,能让犯人有生不如死的感觉,惩罚的力度足够重,又能威慑到潜在的犯罪者。

试想,这样的地方,犯人们能不怕吗?尤其身体柔弱的女犯人们,自幼生长在气候适宜、繁花似锦的中原,怎么受得了宁古塔的风霜雪雨?去一百个,能活下二十个都算不错了。

另一方面,被流放的女犯人最是遭罪。古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但一朝成为犯人就不再具备人权,善良一点的狱卒,也许只敲诈一点钱财,心狠一点的,女犯人会遭受什么不用多言,越是漂亮的越惨。

而且前面说过,从京城到宁古塔极为遥远,在路上就得死一部分。一来古代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二来就算有也轮不到犯人使用。几千里的路,得一步一步走,光想想就头皮发麻。身体不好的、年老的、生病的,肯定只能抛尸途中。

这对犯人是一种折磨,对押送他们的吏员同样如此。可想而知,这些大爷的心情不会好,不可能善待犯人们,时不时在犯人身上发泄怒火才是正常的,除非送上足够多的银子。

不过,哪怕幸运地遇上有良心的吏员,不祸害女犯人、不毒打男犯人,他们也未必能活着走到宁古塔,越往北,天气越冷,道路越难走,只有那种身体健康、意志坚定的人才能活下来。

然后千辛万苦到了流放地,等待他们的又将面临新一轮九死一生的生存考验。

顺便说一句,如果有知识文化或有手艺,在宁古塔也能活得挺舒服,比如吴兆骞,因是文化人,受到了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敬重,在宁古塔开馆授徒,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但如果是女犯人,能做的就很少,哪怕有才华也无法像男人一样开馆。事实上,只要是流放,无论流放到哪里都让女犯人感到害怕。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